大师对话系列:鲁迅与泰戈尔——中印文化交流论坛

22.06.2016  17:25

6月17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会议中心英伦厅,在泰戈尔的《家庭》《金色花》,以及鲁迅的《秋夜》中英文版朗诵声中,“大师对话系列2016:鲁迅与泰戈尔——中印文化交流论坛”开启了序幕。

活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鲁迅文化基金会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共同主办,泰戈尔曾侄孙、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教授萨拉宁德拉纳特•泰戈尔(Saranindra Nath Tagore),泰戈尔研究专家、印度德里大学教授英德拉纳特•乔杜里(Indra Nath Choudhury)等5位来华学者到会,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和龙,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永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吴刚,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程倍元,上海交通大学访问特聘教授、鲁迅文化基金会高级顾问王锡荣等共同参加了此次交流。本次活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刘云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永年说,泰戈尔是时代的骄子,印度的荣耀、东方的诗圣,中国的挚友。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就曾感慨地说:“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一个中国人。”徐志摩在香港告别时问泰戈尔,有否落下什么东西?泰戈尔回答说,“我把心落在中国了。”

鲁迅——这位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严肃、深刻和冷峻的。“其实这是误解。”上海交通大学访问特聘教授、鲁迅文化基金会高级顾问王锡荣表示,鲁迅也有温情、仁爱,如果仅仅将他形容为“金刚怒目”,是不全面的。《朝花夕拾》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温情,是十分感人的。

泰戈尔曾侄孙、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教授萨拉宁德拉纳特•泰戈尔表示,鲁迅和泰戈尔这样杰出的艺术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要人类文明尚存,他们的作品就会千古流传,被无数后人鉴赏。“我更想谈一谈两位大师著作、思想中对未来有哪些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萨拉宁德拉纳特•泰戈尔认为,印度最需要的就是开阔的思维,仅仅因为开阔的思维是充满活力的个性的灵魂,是接受来源不同的真理的无所畏。

他表示,让来自各个国家的、信仰精神联合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让邻近的人们之间有机会进行人文接触是两位大师的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