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复旦培养出以性命相托的人” 一中学生家长致信复旦大学表扬中山医院青年医生奚秋磊

08.10.2014  12:15

新闻中心讯      近日,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到一封一位意外受伤孩子张筱雨(化名)的父亲写来的感谢信,代表他受伤的女儿以及全家,对复旦大学今年博士毕业、新近加入中山医院外科医生奚秋磊救死扶伤,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照顾伤者的可贵精神表示表示特别的感谢。

张筱雨父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奚秋磊医生的身上,我不但看到了一名优秀的复旦大学学生的扎实的基本功,更看到了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的精湛的医术,尤其很欣慰地看到了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懂心理学和有方法、有担当的优秀的青年。我衷心感谢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感谢中山医院给了他良好的实习环境。在“医患矛盾”屡屡紧张的当今社会,我为有奚秋磊这样的优秀人才所代表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孩子正在一天天的康复,我对奚秋磊医生的感激之情与日俱增,他的优秀品格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真心希望,我能有机会,到更多的媒体或机构,向大家描述事情的经过,表达我真诚由衷的感谢!这不正是我们和谐社会所呼唤、所需要和所倡导的满满的正能量吗!

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收信后很有感触,特将感谢信转至医院管理处,并希望“对此类优秀的医生和事例,应加以表扬和宣传” 。

为此,记者采访了张筱雨父亲和奚秋磊医生。

张筱雨从高处坠落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张筱雨是上海协和双语学校初二学生。今年暑期参加由公益组织“破冰”青年营组织的在贵州山区的公益活动。该营由队员和义工组成,队员为14-17周岁的青少年,义工则面向社会招募,来自于各行各业,义工包括领队,副领队,徒步教练,骑行教练,户外生存教练,队医,后勤,摄影,摄像等。青年营这次在贵州开展的活动,包括为当地希望小学粉刷围墙、铺设小路等公益项目,以及野外徒步、悬崖速降等训练内容。

7月12日下午4时许,在一次“高空速降”的拓展活动中,装置和操作出现意外失控局面,加上地面救援人员的离岗,导致她从130米高的悬崖上速降过程中重重摔落至地面。当时受伤情况不明,如脊柱骨折搬运措施不当,会因脊髓神经的二次损伤而导致患者瘫痪等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出现;如伤者脏器破裂内出血,也可能造成出血进一步加重,引起休克;如出现气胸,则需要针对气胸进行急救处理,否则危及生命;还有,如患者受伤后因保温措施不当,也会因低体温而对患者造成重大打击。

幸运的是,奚秋磊医生当时是该组织的志愿者义工,担任“队医”的工作。当时他正在上山途中,离张筱雨出事的地方有相当的距离,闻讯后,奚秋磊急忙折返下山,一路小跑直奔事发地。刚下过雨不久的山路上,雨水夹杂着碎石、泥浆,在下坡的小道上流淌,路很难走。到了山下再往张筱雨受伤的地方赶,要穿过一片400米左右的庄稼地,一脚踩下去泥水淹没到小腿,他手脚并用爬过一段100多米灌木丛陡坡,紧赶慢赶地往事发地奔。他知道,张筱雨从高空坠落,可能会有骨折和脏器破裂内出血,越快抢救,效果越好。为了抢速度,他拼命奔跑。

一赶到目的地,奚秋磊凭借他在上海医学院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对张筱雨作了简单的检查和处理,基本排除颅脑损伤、肝脾破裂、气胸等情况,他认为可能是尾椎粉碎性骨折、胸椎压迫性骨折等多处创伤,当下最主要问题是“脊柱骨折后的搬运与保温”。

此后,从事发现场到乡卫生院,到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骨科医院的一路上,奚秋磊有条不紊地指挥处置,搬运,保温,力求正确、稳妥,避免救助过程中再给造成任何伤害。

但,奚秋磊松不得一口气。

远在上海的张筱雨的家长得知女儿受伤的消息,心急如焚。他们把所有的希望全寄托在这位从未谋过面的“队医”奚秋磊身上。他们千叮咛、万拜托奚秋磊务必尽心尽力!他们每时每刻都想从电话里听到奚秋磊讲述的关于女儿的情况。

奚秋磊自然体会也理解张筱雨家长的心情。只是,此刻他分身乏术,他既要密切关注张筱雨在当地医院的检查诊断,又要和在上海的学长、老师、骨科专家等保持热线联系,以确保所有环节都有精确判断、正确的措施,在黄金时间里让伤者得到最妥当的救助治疗。当然,稍有空隙,他会跟张筱雨家长联系:告诉他们,目前伤者的基本情况,生命体征,损伤程度,下一步该如何救治;告诉他们,目前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正在做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后备方案是什么;告诉他们,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伤者,一切从伤者的利益出发,从医学科学出发,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最好,并陪伴伤者等待你们的到来……

事后,张筱雨的家长在感谢信中这样描述:当时我们远在上海,接到电话几乎无法接受,痛不欲生。奚秋磊医生一方面全程陪护、精心照顾受伤的张筱雨同学,一方面与我们保持着电话的沟通,与我们交流中,谈吐坦诚,描述情况准确,知无不言,工作细致认真,使我和孩子妈妈深受感动,打消了我们不必要的诸多忧虑。

奚秋磊精心救护、照料伤者

经检查,张筱雨当时的伤情是:胸椎3-7节压缩性骨折,第2腰椎压缩性骨折,骶骨4、5节前脱位伴骨折,尾椎粉碎性骨折,轻度脊髓震荡,双肺挫裂伤,膀胱麻痹,右上肢多处挫裂伤,右手食、中、无名指挫裂伤,尤其严重的是,伤者的尾椎因受坠落冲击,撞裂成好几片碎骨,平卧时此处疼痛剧烈,又因脊柱伤无法侧卧,胸椎压迫性骨折,椎体缩短,稳定度下降,伤者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

当时,当地医院限于医疗条件,检查诊断不尽完善,比如,县医院没有核磁共振,无法进行进一步检查;虽有CT,但操作人员技术有限,如有一处损伤在到达兴义市医院重做CT后才发现。在治疗方面,某些药物的使用剂量过于保守,奚秋磊请上海的同学查阅文献,又咨询了中山医院的专家后将用药剂量翻倍,最终才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从与上海的老师、学长、骨科专家的热线电话里,奚秋磊得到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肺挫裂伤如何进一步处理,怎样预防损伤的后遗症,在不可避免的搬动中如何避免二次损伤,怎样恢复膀胱功能等。最主要的还是张筱雨的脊柱损伤是保守治疗?还是开刀治疗?当地医院举棋不定,家长也颇多顾虑。奚秋磊向中山医院骨科工作的同学详细描述了伤者的情况以及检查结果后,经同学请教骨科专家,终于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保守治疗。

张筱雨家长赶到贵州后,亲眼看到了奚秋磊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们一家三口商量后决定:对奚秋磊医生,以性命相托!

张筱雨家长父亲说:我们家长对奚秋磊医生包括人格魅力在内的综合能力非常认可和钦佩。很快我们全家做出了“全权听从奚秋磊医生意见”的决定。从受伤地到医院,从贵州120急救车到担架、上飞机,以及在上海从飞机到120救护车,再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救的漫长的旅途中,奚秋磊医生全程悉心陪护;在搬移,登机,固定担架,以及向六院急救中心描述整个受伤救治过程的等所有环节中,他用他扎实的功底,全面的掌控能力,成为此次行动的实际“总指挥”,是受伤孩子的“心理医生”,是我们全家的“定心丸”。

“面对家长的充分信任,我觉得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觉得应该从医学科学的实际出发,排除干扰,一切都要服从于有利伤者的健康恢复。”奚秋磊事后介绍说。

全权由他来决定,奚秋磊心头沉甸甸的。从受伤地到县医院,这一关过来了;下决心连夜转院至兴义市人民医院,这一步也走对了;从贵州到上海,这当中还有好些难题横亘在面前:最怕是伤者上飞机后,由于高空气压的原因造成“气胸”。气胸,是气体进入伤者胸膜腔,形成积气状态。气胸多因肺部疾病或外力影响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肺和支气管内气逸入胸膜腔,这种肺科急症,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当时伤者肺部有挫裂伤,同时脊柱也有多处损伤,上了飞机后,飞机因气流颠簸是否会对她造成二次伤害?奚秋磊一边建议当地医院对张筱雨身体状态进行全面复查,一边联系上海的同学、导师,跟他们探讨伤者能否搭乘飞机、如何避免气胸的出现,以及万一出现如何应对?还有,怎样避免在飞机上造成的二次伤害等。最终,依据中山医院骨科专家的建议,奚秋磊作出让伤者搭乘飞机回沪的决定。

伴随着这个决定的还有一个重大难题:伤者只能平躺在担架上进入飞机,担架如何上飞机?飞机上如何固定担架?奚秋磊坚持防止造成二次伤害,认定要用担架将伤者抬进飞机。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取得了空管部门、航空公司和公安部门的积极配合,东航各部门紧密协调,机舱内拆除了9个座椅及侧门部分墙板,将一种符合奚秋磊要求的特制担架,由飞机的侧门抬入,并固定在机舱内。这种特制担架可以直接抬放并固定在沿途各种救护车担架、航空担架上。

张筱雨一家被“深深地感动着”

受伤以来,张筱雨一直顾虑重重,问题多多,毕竟是才15 岁孩子。从事发地一见到奚秋磊就问:“队医我会死吗?”到眼下的:“队医,坠落是不是自己的过错?一直疼怎么办?会不会有后遗症?以后怎么学习生活?……”

奚秋磊反复开导孩子:高处坠落不是你的错,你不要内疚;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会给你用止疼药,但你自己也要与疼痛斗争,不能简单地依赖药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你的恢复速度很快,脊髓没有器质性损伤,不会有后遗症;在恢复以后,你将一切如常,依旧能跑能跳,也不会影响你今后学习生活。

张筱雨心中有很多痛苦的回忆:独自在监护室里的恐惧;长时间躺在床上的焦躁;下肢麻木,呼吸胸痛;还有尾椎受伤,小便困难、大便困难,每次大小便都很痛苦;因惧怕无法小便而不肯拔导尿管;拔除导尿管后的第一次小便;第一次能自己翻身;第一次能站立下床……

张筱雨的家长在感谢信中说:在孩子住进六院的治疗恢复过程中,奚秋磊医生一直和我们及孩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孩子受伤很重,采取的又是保守治疗,无论在生理和心理上,日日夜夜,孩子经历着诸多的“难关”。奚医生不辞辛劳,多次利用休息时间,亲自赶到病房,安慰孩子,协助孩子和我们度过了很多困难。孩子每天24小时躺在病床上,情绪难免非常焦躁,对一些康复的治疗有所抵触,奚医生多次配合我们和六院的医生,耐心地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这种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孩子和我们,使孩子更加积极配合六院主治医生的治疗,病情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张筱雨在康复中写了一篇“短文”给队医奚秋磊:只是想以最真诚的语言, 感谢一位“美丽的医生”。从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的那一天,到如今好似重获新生般的青春四溢,从受伤第一天开始,就感觉离不开你。在我最痛苦、最绝望的时候,你的安慰和鼓励就像一颗定心丸, 抚慰了我的心!……

奚秋磊安慰和开导,贯穿在这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细节中,确实“深深地感动着”张筱雨和她的家长。

目前,张筱雨出院在家休养康复,依然经常不断地请教早已不是“队医”的奚秋磊:比如,准备出门,她问“我现在能不能长时间坐车”;想看看书,她会问“我想坐在椅子上看看书,是不是要垫个软垫子”等。

从目前状况来看,奚秋磊估计,张筱雨在家中休养康复些时日便可重返校园了。

救助张筱雨的事,让初为医者的奚秋磊感触良多:

他说,从张筱雨受伤到出院,我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我也想证明,我们(当然包括参与指导的老师、同学、学长、骨科专家)前期对于她的救治是准确无误的!

他说,张筱雨和她的家人对我的充分信任说明,为医者首先要充分信任患者,多从病患的角度考虑并为其着想,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医患之间就会更容易建立起相互的信任。

他说,自我第一天踏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校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八个字就一直扎根在我心里,成为我做人、行医的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