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与大学紧密相连 复旦大学联合复旦附中开设“微课”

12.04.2018  12:27

 

让学术走进高中课堂,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学子心中。2018年春学期,第一批由复旦大学在职教师开设的“微课”在复旦附中全面展开。面向高一全体同学,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课程范围基本覆盖复旦大学所有学科,采取更为宽泛的考核形式……这种新颖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大学应该是开放的,和高中的互动正是大学开放性的重要面向。”复旦教务处处长徐雷说道。青少年学子的教育教学,是复旦大学始终积极关注的问题,在此之前,复旦大学就曾在江浙沪的部分中学推行过数学专门课程、大学教授—中学学子定期讨论、巡回讲座等活动。如何有效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如何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交流,复旦大学一直在路上。

“针对优质高中生,比较有效的一种合作方式应当是开设集中、连续、短期的课程(简称‘微课’)。”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楼红卫说道。多年来,楼红卫始终积极参与复旦大学教务处有关项目的设计与实践。“相比一小时多的单次讲座,‘微课’能够较为全面而深入地展示学术的运思;相比大学的以学期为基本单位的体制化课程,‘微课’对于学习者的前期储备要求较低,趣味性更强。‘微课’的核心不在于从‘面’上对某一领域或专题作全景式展现,而在于在‘点’或‘线’上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些重要思想对学生加以展示并对学生有所启发。”

复旦附中校长吴坚也对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关注已久,在高考中获得高分并不是孩子们高中三年学习的唯一目的,如何让他们在高中三年获得扎实而全面的学识,如何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拥有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都是他长期思考的问题。对此,复旦附中与复旦大学教务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复旦大学教务处曾经向复旦附中开放课堂,附中学子可以自由地参加开设于晚间的大学课程;附中学子也曾在暑假期间进入复旦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参与小课题或读书会,体会学术研究的魅力与乐趣。

复旦大学与复旦附中都拥有着各自领域最优秀的学生与教师,二校血脉相连,复旦附中是复旦大学的附属中学,在地理上也“紧密相连”,这些因素,都使二校在探索大学与高中的互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最终促成此次“微课”的教学合作。

重在学科“点”上的展示与深入,不求面面俱到,灵活深入的教学理念给予老师们更多选择的自由,在自己最为精深的领域,选取若干专题与高中生进行探讨,展示学术的思维和过程,这些都成为“微课”开设的重要意义,而在课程的选择上,老师们也需要花更多心思,选取孩子们的知识储备能够应对但又富有思想性的内容,成为老师们备课的第一准则。“微课除了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学科。如果一个学生通过‘微课’,发现他原先觉得感兴趣的领域并非如他所想,从而不再有兴趣,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件好事。”楼红卫如是说。

在第一批课程中,几十位复旦大学教师纷纷走进高中课堂,为同学们讲述知识、答疑解惑。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姚大力、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法学院教授郭建等德高望重的学界老前辈,以及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熊易寒等青年才俊,这些优秀的大学老师倾尽心力,将知识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教给孩子们。

面对这些稚嫩的高中学生,这些教学经验或深或浅的学者也时常有“吃不准”的感觉。在第一批十五门“微课”即将结课之际,来自复旦大学的三十几位教师与复旦附中教学管理一线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就如何更好地推进“微课”建设进行恳谈。为复旦附中学生讲授“中国在全球之中”课程的姚大力,在复旦大学长期开设“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通识课程,也曾在复旦附中作“古人如何读书”等讲座。本次开讲,他慎重思考后精选六个专题,囊括了“传统中国的华夏中心观”等核心内容,并为每一专题准备一篇研究文献供学生参考,在其中一个专题,他只找到了英文论文,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消化这些授课内容,姚大力并无十分把握。

在恳谈会上,复旦大学教务处和复旦附中的几位老师对姚大力的困惑作了这样的回应:高一学生是否能够比较完整地接受各位大学老师的高浓缩授课,确实是个问题。但我们的“微课”不同于大学课堂的地方,就在于不求当下即有成果,对于这么多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说,如果能够种下相关学科的“种子”,待到他们高年级甚至大学阶段再发芽,也是意义极大的。复旦附中校长吴坚则表示,“这么多优秀的、涵盖复旦各个领域的老师在一所高中开课,必将会被两所学校铭记。”

“微课”只是开始,高中和大学的衔接还有更多亟待开拓的空间。结合过往的经验,在全体学生参加“微课”的基础上,开放大学的课堂、实验室、图书馆,让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子进入大学,对高中和大学的教学都大有裨益。

 

附件:第一、第二阶段开课教师与开设课程(按开课教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包霞琴:战后中日关系概论

陈翌佳: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精妙想法

戴星翼:环发关系谈

郭建:法律人类学初步

郝兆宽:数理逻辑选讲

胡建强:运筹学简介

蒋玉龙:集成电路器件与技术导论

李辉:人类最简史

楼红卫:现代数学思想选讲I

邵毅平:中国文学特别讲义

施郁:相对论

孙兴文:简说化学史

熊易寒:政治学导论

徐珂:社会学入门

姚大力:中国在全球史之中

薄燕:国际组织

陈特:陶渊明选读

程能能:药物与健康

储以微、王艺:医学基础与临床

何力:“一带一路”

刘朝晖:青花瓷器的世界

卢丽安:英美文学赏读与研究导论

马斌:战后中俄关系概论

邱维元:现代数学思想选讲II

沈皓:走近核科学技术

沈园:语言科学入门

魏忠钰:人工智能导论

吴骅:小小电子,大大作为

杨新:环境科学导论之大气环境

钟江:生命科学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