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积极探索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新模式

02.01.2016  21:19
      复旦大学自2014年春季学期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网络课”)为试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的有机融合上进行创新探索,推出“混合式”教学菜单和“翻转式”自主学习平台。该课程试行四个学期,学校累计选课人数超过2700人,受到广大学生好评。

一是夯实知识基础,提升在线视频教学内容质量。“思修网络课”是一门以“慕课”形式推出的多校共建课程。学校组建了由全国10所高校23位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制作了1000分钟的课程视频教学内容,设计了36学时的课程线上学习计划。在视频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团队始终严格遵循教材体系展开,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又发挥团队成员各自所长,结合教材知识点设置了若干专题,开展深入讲授。此外,课程还设置了“大课堂直播互动”环节,邀请了来自思想政治理论、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名学者为学生做专题讲课,使选课学生线上线下都有机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进一步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下互动研讨。“思修网络课”在网络授课的同时安排了12学时的学生见面讨论课,把每学期选课学生按25人规模,分成30个左右的讨论班,每个班配有1名任课教师和1名研究生助教。班级学生在教师亲自引导下,围绕所定主题进行课前预讨论、分小组讨论、课堂师生互动等。在选题设计上,教学团队注重把教材的理论知识、视频教学的知识点与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结合,设计了“理想遭遇现实,该何去何从?”“道德与物质究竟有何关系?”“如果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不可兼得,你倾向于哪一种正义?”等主题,学生们在自我探究式、小组协作式学习过程中对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增强了价值认同,查找资料、总结提炼等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优化课程管理各环节。线上36学时的视频教学,“思修网络课”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播放和管理,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学习视频课程,网络管理员和助教分别负责监测和督促学生听课进度,确保学生在指定主题的线下讨论课前完成对应章节内容的学习任务。在视频播放进程中设置“进阶过关”问答环节,帮助学生专注教学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检验学习效果。线下12学时讨论课,由任课教师和助教共同负责考察、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共同批改学生提交的讨论稿与课程论文,并最终形成由学生线上和线下综合表现的成绩单。由此,改变了课程管理的传统模式,使学生选课、日常测验、学习进度跟踪、课程考试、班级管理融为一体,打造了一门兼具科学性和灵活性的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