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条]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 聚焦解决全球共同难题[图]

08.04.2016  10:36

在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中,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共同的难题。作为人类社会一直以来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供应方”,全世界的研究型大学必须肩负起历史责任,积极建设具有更大加速度的创新型大学联盟,创新型大学应该携手共建新型创新网络。昨天,在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C9大学各成员,英国的罗素集团、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美国加州大学系统以及加拿大、澳洲等地的高校联合发布了《上海宣言》,联手共建新型创新网络。 

校长们在签署《上海宣言》后合影。(上海交大供图)  

人与自然、人与人成为人类社会两大共同难题

19世纪科技快速发展之时,一大批研究型大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21世纪,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未来的研究型大学应该如何作为? 却一直困扰着世界上的研究型大学。    

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看来,人类目前面临着来自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巨大挑战。“自然环境既是我们的资源,也是我们生存的背景。但是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张杰说,绵延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形成了历史、文化、政治和信仰不同的族群,而且科技发展以及全球化使人类流动迁徙速度加快,文化和身份认同上的差异未能及时弥合,由此诱发了不同文明的摩擦和冲突,人与人之间关系受到很大挑战。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Pradeep K.Khosla在论坛上称,研究型大学历来都是人类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方,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进一步寻求科学技术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寻求解决人类这两大问题的方案。研究型大学显然承担着这样的社会责任,我们需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思考:研究型大学如何才能永葆创新活力,继续引领社会发展。    

解决人类问题,研究型大学仅靠创新并不够

欧盟的研究型大学一直也在寻求人类这两大难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型大学会面临很多困难。”欧盟研究型大学联盟秘书长Kurt Deketelaere说,在欧盟乃至全世界,很多政策的制定以及对研究的投资都更关注研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有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欧盟研究型大学联盟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赫尔辛基大学、海德堡大学等21所研究型大学。但是在Kurt Deketelaere看来,虽然在欧洲很多机构越来越重视创新,但是他们往往将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割裂开来,甚至有时候会区别对待,厚此薄彼。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联盟内的21所研究型大学与全世界各个行业有1万种类型的合作,单单去年一年这些合作就创造了600亿欧元的价值。    

而罗素大学集团CEO温迪·皮亚特称,他们集团最近对旗下所有的大学做了一份调查,发现对基础研究领域每投资1英镑,就会带来100英镑的收入。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投资于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的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温迪·皮亚特说,在过去的15年中,大学与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整个社会之间的合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英国大学擅长研究,但并不擅长商业化,但是现在的情况有所变化,企业需要更多来自研究型大学的支持,如何推动这一合作,显得非常重要。    

上海宣言》推动研究型大学合作

昨天,校长们共同签署《上海宣言》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联合全球所有的创新主体,构建一个能够强有力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的全球创新网络。无论是优质资源的竞争力,还是优质资源的整合力,绝非凭某一所大学或者单个地区的大学的努力就能做到。    

宣言》指出:社会需要我们构建更有效的创新网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主体之间穿针引线,共同解决全球问题。我们这些创新型大学是链接全球企业、政府、组织机构等的关键节点:各地区乃至全球最聪明的年轻人和最优秀的政治、科技、文化人才都会与我们有交集。我们在创新网络的视角下,不仅要加固以往的各类合作,还要主动将更多类型的、遍布全球的创新主体纳入到创新网络中———“集结全球智慧,解决全球问题”。    

大学校长们还探讨了“国际化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等话题及如何在未来加强合作。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出席论坛并讲话。  

来源:《文汇报》 2016.04.08 第4版 科教卫 头条  

原文: 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 聚焦解决全球共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