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学  我们的校庆  ——上理百十校庆侧记

31.10.2016  08:03

      开往上海的轮船鸣笛声百年如一日地在黄浦江上响起,岸边的琅琅书声伴随着历史的波涛翻过了无数个春秋。深秋的清晨,静临江畔的校园在欢声笑语中苏醒,上海理工大学在初升的太阳中迎来了自己的百十华诞。
      这一天,5000余名校友从世界各地“回家”,欢聚在古老而美丽的香樟园,简约却不简单的环境布置,温馨却不失内涵的活动安排,让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上理情缘得以升华。我们不忘初心,续写百十年工程教育辉煌;我们追梦“中国制造”,尽显上理人的使命担当;这一天,我们欢聚温暖的上理大家庭,让有情怀、有内涵、有温度的校庆记忆得以留存。


      不忘初心,续写百十年工程教育辉煌
      今天,上海理工大学历经风雨洗礼,形成了百十年工程教育的完整体系,这所学府的历史就是中国工程教育变迁的一个缩影,为民族工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上理力量。站在全面深化内涵式发展的新起点,上海理工大学聚焦国家战略,瞄准区域行业需求,积极探索学校转型发展道路,凝练出“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的办学目标,不断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上理模式,续写百十年工程教育辉煌。

 

“致敬历史”主题活动现场


        修葺一新的大礼堂内灯光璀璨,上海理工大学建校110周年“致敬历史”主题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上理工百十华诞。
      “尊重历史的学校,才会被历史尊重。我们学校努力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学习历史上优秀的办学经验,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懂得和接受新的历史重任,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担当。”原校党委副书记张忠赓在参加“致敬历史”主题活动后感言道。

 


我校第四届杰出校友颁奖环节

 

      获得第四届杰出校友荣誉的林善平,现在所从事的行业与智能制造息息相关,为了参加母校百十华诞,他专门推掉了优秀企业家颁奖典礼的邀请,活动结束后他有感而发:“上理工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这110年的发展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看到母校越来越好,我心中满是自豪。”

 

 


将来我也要成为上理人

 

    在“致敬历史”主题活动的现场,还有专门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校友,只见孩子一边挥动着手中的校庆旗,一边认真地观看着学校新的宣传片《我的大学》。“今天他吵着要跟我过来,说要来看看‘爸爸的学校’。”2000级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友洪俊笑着说道,“是母校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我也希望带孩子来感受上理的历史与精神。”

 

      追梦“中国制造”,尽显上理人的使命担当
      工程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 1%,树起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太赫兹技术研究院率先探索成果转化收益激励新机制;高峰高原学科瞄准国际前沿,以上理“智造”助力“中国制造”……代代上理学人承担起科教兴国、教育兴业的重任,继承求真务实的学术风尚和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担负起行业进步的责任。

 

精心策划且主题多样的论坛与讲座

 

        百十校庆季,“互联网+内容供给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沪江国际智能机器人论坛”、“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峰会论坛”、“第二届中国互联网+模具高峰论坛”、“上理名家讲坛”、“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高端讲坛”等精心策划且主题多样的论坛与讲座,给师生校友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学术盛宴,启迪创新智慧,助力上理人追梦“中国制造”的进程。

 


胡寿根校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工程教育论坛”上作主旨演讲

 

      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工程教育论坛”上,来自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百十学府,共同分享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杨阳参加论坛后说道:“百十校庆期间的学术论坛专业性强、容量大,作为大一新生,对于自己的专业我仍有很多不了解和困惑,在参与多场专业性的论坛之后,我对专业的核心内容、社会需求、发展前景等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而且能够见到这么多国内外的专业‘大牛’,这个校庆让我觉得很有气势、很有内涵。”



郑平院士与师生校友分享科研工作经验

 

      能源与动力装备制造业众创科技文化节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郑平院士,为师生校友开展了一场“科研工作中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题讲座。郑院士总结并分享了50年来从事传热学科研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激情地谈道:“我的成果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当遇到科研瓶颈时,你们要坚持下去,不要灰心,只要足够努力,我能做到的,你们一样可以做到。”能动学院的学生张如一在讲座后表示,“以前总觉得院士是高不可攀的人,但是当院士亲自讲述他的科研故事时,我们才更深地体会到,唯有脚踏实地、止于至善,才能在科研的路上有所收获。我也会以此为激励,希望未来成为行业上不可或缺的人才。”

 

“医药食品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高层论坛现场

 

      “学术科研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内涵。百十校庆期间学校安排了系列讲座,我专门带着学生来参加,让他们感受浓烈的学术气息。”“医药食品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上,生物医学工程大一班主任张宇玲老师说道。返校的校友们也深切感受到校庆所营造的学术氛围,2011届医食学院毕业生何燕萍表示:“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与医食行业相关的校友而言,在校庆返校时能够了解学校专业发展的情况以及聆听专家们的权威观点,既让我们受到了学术的熏陶,又是一次自充电的好机会。”

 

      最忆上理,欢聚温暖的上理大家庭

      每一位上理人都流淌着“信义勤爱”的文化血脉,每一位上理人都铭记着“思学志远”的智慧启迪。能力的培养,是一所大学能够给予我们的有形累积;而文化的浸染,是在细微处时刻影响我们、熏陶我们的无形力量。校庆这一天,我们用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俘获校友的心,“上理大家庭”的温情弥漫在整个校园。

 

胡寿根校长与师生们共享生日蛋糕

 

      北欧中心外的草坪上,传来了生日祝歌,吸引了路过的师生校友前来“围观”,这里正在举办的是“我与母校同庆生日”活动,校长胡寿根与15位校庆当天过生日的师生一起点燃蜡烛,庆祝这充满纪念意义的时刻,师生们心中默许对自己、对母校的祝福与期待。头戴生日帽的包德颖同学是我校2016级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她边品尝着生日蛋糕边感慨着自己与上理的缘分:“以往我很少会精心过生日,今天我能和母校、和这么多老师同学一起庆祝生日真是个难忘的体验,忍不住跟家人分享这一刻。”同样参与生日会的信息办林琛老师对此也深有感触:“我在100周年校庆时以学生的身份参与校庆志愿者的统筹工作,今天又以教职员工的身份参与相关会务工作,能够和母校同庆生是一种幸运,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动力,让我感受到我们这所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情怀,希望以后的每个校庆日我都能陪着母校一同庆祝。”

 

我的心愿说给母校听


 
许个愿望,愿校友姐妹情更深

 

      沪江文化园内的许愿树上,挂满了红色丝带,衬出了节日的氛围。14级电气专业的吴江伟校友一边在丝带上书写对母校的祝福话语,一边说道:“无论是毕业多年,见证着学校成长的的老校友,还是正在这里求学、和学校一起进步的学生们,无不怀着最真挚的心,祝福着上海理工大学能够站在110周年的新起点上,有更大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在这里成长,将上理精神传承下去。”

 


教室里,老同学让我再给你讲道题

 

    第一教学楼无疑是众多校友回忆青春往事的地方,走廊里、楼梯间、教室中充满着老同学重逢的笑语欢颜,2002级艺术设计学院的戴建伟特意带着父亲和儿子三代人一起回到母校:“毕业那年,父亲专门来到学校为我庆祝顺利毕业,一晃这么多年,母校110周年这个特别的时刻,我带着父亲和儿子一起回来看看,让我觉得更有意义。”走到楼梯前,戴建伟校友掏出自己的手机拍摄了一张照片,发到班级群里,“这个楼梯,让我回想起在这里刻苦求学的日子,不管以后身处何地,我都会时刻记得在大学学习的那段美好时光。”

 


校庆吉祥物成了师生校友争相合影的校园“新星”

 

      百十校庆铜马吉祥物揭幕仪式后,不少师生校友特地来到沪江文化园草坪,与铜马合影留念。1964届的张连生忍不住赞叹道:“这凌厉的金属线条,浓浓的工业风,完美地表现出我们理工院校现代化的感觉!马的姿态寓意颇好,希望母校在风雨中稳健前行,腾飞万里!”

 


我的创业经验与你分享

 

      文化创意领域创业校友沙龙邀请了诸多校友,与在校创业或有创业兴趣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他们的创业过程和经验,“学校就是自己的根,无论走到多远,每次回到母校,都能想起这里曾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2012届杨明说道,“看着学弟学妹们,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在学校的样子,希望后辈好好珍惜在校时光,将想法付诸实践。”



一张张泛黄的毕业照,是一代代上理人的青春记忆

 

      走进学校法国文化交流中心,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老照片里的上理印记”图片展就在此举办。驻足在一张毕业照前的单奶奶是我校1958届的校友,“每每回忆起当年毕业的场景,都让我记忆犹新。如今学校的变化之大让我不禁感慨,希望在校的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更好地抓住时代的机遇,成为‘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单奶奶说道。
    展馆内的志愿者也深受感染,唐雯同学说:“一天的志愿者活动下来,虽然脚踝有些酸疼,但使我能够更深地去体会老照片、老物件中的上理故事,了解母校的过去,我深受鼓舞。我将以这些优秀校友们为榜样,为上理的发展献力。”

 


全国各地校友会会长齐聚一堂

 

      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周立伟院士是我校机械系1951届毕业生。时至今日,他仍由衷感谢母校当年为自己提供了全额助学金并免除学费,使自己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周院士说:“优秀的理工科学生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的完美结合,而这正是上理开放包容又富有活力的校园风气所能培养的。校友作为学校向社会行业的延伸,在汲取学校的知识力量之后,能有效提升行业的实力,成为母校与行业沟通的良好平台,希望全国校友会都能够为母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源,为母校培养人才提供更多的帮助。”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光电学院校友会会长杨敏在发言中道出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引发现场校友的共鸣,也表达出上理人共同的心愿。

 


刘宝林教授与陈洁教授同台演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校庆专场音乐会上,上理师生用动人的乐章展现了母校百十年的光辉历史,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艺术人文盛宴。医食学院刘宝林教授与音乐系陈洁教授同台演出,刘宝林兴奋地说道:“今天,我实现了与一流音乐家同台演出的梦想。”来自管理学院的尤可为同学感言道:“能够不出‘家门’就听到专业的演奏,我的父母知道后不禁感慨学校的人文教育做得好,她们说,希望学校培养出更多既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有深厚的艺术修养的精英。”

 

 

新闻中心董真、陈小雯 沪江通讯社胡宇豪、吴佳妮、韦可先采访报道

摄影:王博 沪江通讯社刘芯雨、李义豪、黄恒彬、梁刚强、梁超逸、韩冰融、王逆成、朱脉豪、李嘉豪
编辑:新闻中心 陈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