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全球传播与地区治理研究中心

31.12.2020  16:01

12月29日,由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技术、媒介与全球治理”小型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传播与地区治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据悉,该中心是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下设的学术型综合智库,自筹办以来,已提交资政报告50余篇,动态报告100篇,发表媒体文章40余篇。组建的开放式研究团队已有20余人,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核心,与沪上多个高校合作,发挥各领域学者的核心竞争优势,建立了一支包括政治学、经济学、金融学、传播学、计算机学以及区域国别研究等学科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强调研究的前沿性、交叉性和特色性。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全球传播与地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玲宁教授表示,未来,中心将积极对接国家全球战略,聚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传播学与其他多学科交叉协同,也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特色领域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副院长邓惟佳教授主持会议。会议上,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有勇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春阳、上海索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华东区总经理鲁坦等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围绕技术、媒介和全球治理三个关键词,王有勇教授指出,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利用外语优势关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等媒介在全球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整合地区治理、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等治理领域之间的关系,对全球传播和地区治理研究中心来说至关重要。

李本乾教授、朱春阳教授均认为,无论是地区治理还是国家治理,建立健全多元文化跨区域的沟通和交流机制都必不可少。李本乾教授表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语言、文化在治理中起到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研究中心未来应该致力于做好多语种和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要在国家、区域和全球研究方面建立联动以及将语言优势跟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的方式,助力话语体系建设。

朱春阳教授指出,治理就是基于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力量。要实现中国治理的现代化,就要立足全球视野,做好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协调问题,加强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国别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他强调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正是在新技术情况下对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现代化的精准回应,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连续性、前瞻性。

鲁坦总经理表示,技术和信息方面的应用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同时也希望能提供信息和手段上的优势,协助全球传播与地区治理研究工作。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广大教授指出,全球传播和地区治理研究中心为学校多语种师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他分享了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探索经验,也提出从地区治理角度来看,阿拉伯媒体或者中东媒体的发展和经验可以为全球传播提供参考。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刘洪钟教授则表示,全球治理要超越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超越语言、超越种族,能够通过全球公共产品使得不同的国家实现共同的价值与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全球治理的结果和概括。

上外新闻传播学院欧阳剑教授表示,话语体系很多是通过文化语言在网络上传播的,传统的方法很难去检验传播的内容、渠道和效果,因此相关研究更需要技术层面的大力支撑。

上外图书馆副馆长张鹏从城市研究的角度提出新见解,认为国家治理的研究一定要关注外交内政化、内政外交化等话题,还应该关注国内外城市之间的关系。

上外东方语学院周放副教授表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是全球传播和地区治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阿拉伯国家国情及其涉华言论的研究对也有助于学生拓展研究视野,扩大研究框架。

东方语学院鞠舒文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埃及传媒生态方面的观察与研究成果,对中阿之间的传播提出了实际建议,展示了中心依托上外多语种优势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部分成果。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在总结致辞时对上海市各高校以及上外校内各院系的老师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强调,人类社会可能正处于第三次“全球转型”的关键节点,全球传播与地区治理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或可将此作为逻辑起点展开相关的研究议程,走一条和其他同类机构差异化发展的道路。考虑到不同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之间的张力正在增加,中心的研究最好双向发展,既关注和研究由外而内的涉华舆情,也要高度重视自内而外的中国话语研究,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增加彼此间的相互信任,进而推动更高质量的相互合作,在日益不确定的世界中构建有确定性的未来。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