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彼洋,绽放吾乡——记2014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化小学期课程

20.09.2014  10:53

早在2011年夏季短学期,上海大学就小范围试点,邀请一批“洋教授”来上大开展国际小学期教学。这些来自彼洋的新鲜课程立刻引起同学们一片“哄抢”。亲历过这些课程的上大师生无不啧啧赞叹“洋老师”的热情与博学。又是一年夏季,不一样的“洋老师”带着不一样的知识,如期而至。

今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到了17位外教,课程多、范围广、层次高,为了使国际化小学期效益最大化,学院不同年级的17位学生组成记者团,对外教进行面对面专访。采访活动开始前,记者团做了充分的筹备工作,从前期的背景了解,联系外教,一直到采访后期新闻稿撰写以及制作小报,小记者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还直接参与到外教们的课堂之中,与他们互动、交流,不仅学到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感受了异域文化,享受文化碰撞之美。

共进步、同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出国留学生的人数迅猛增长,交流访学活动也在各个高校盛行。短期的交流访学可以体验国外的语言环境、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氛围等。但比这些交流访学活动更经济实惠的方式便是邀请外国教授们来中国讲课。“国际化小学期”通过聘请国际高水平师资,将特色教学与国际化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国际多元文化的氛围,拓展其国际视野。这不仅能展现欧美一流大学原汁原味的通识教育模式,也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不同国家的教学方法、文化环境、思维方式等等。对于这些“洋老师”,他们不仅饱览了中国的壮美河山,更领略了中国学生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这样一场交流访学之旅,对于上大师生以及外国教授,都能互惠互利。在这里交流、学习,就是在这里共进步、同发展。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它比想象中更发达,未来的中国肯定能在世界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仅是一次工作,一件给予的事情,也是一份收获,我学到很多关于中国的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课程“International Business”主讲人 Kostas Axarloglou教授说道。

新颖、新奇、新方向

夏季国际化课程覆盖文、理、工三大领域,涉及全球化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与战略管理、科技创新与科学方法、自然进化与生命关怀、公民与社会等10多个模块,70多名来自美、英、德、澳等不同国家高校的教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他们熟练精通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更有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仅带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提高了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外教课堂上,感受到一种活跃的学习氛围,新奇的提问方式,更无形中督促学校本土的老师,积极寻找中国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方向。

Professor Johnson,讲授的科目:创意写作的介绍——诗歌”(Research Interests--Poetry, Modern & Contemporary Poetry)。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之中,英美文学的课程通常以灌输为主导,而小学期的设置也不利于同学掌握艰涩复杂的专业诗歌理论。因此,当在课程简介中看到专题讨论会(Workshop Session)时,大家应该都会对这个特殊的教学方法产生兴趣。

小记者:我们了解到您在课堂中运用了专题研讨会的形式。请问这种形式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而您又是如何组织专题研讨会的呢?

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并不常见,但在美国通常都是研讨会的形式。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帮助学生们建立一个研讨会,学生们通过和他人合作提出强烈的批判性观点,这更像一个演播室或者艺术课堂。但是学生可以从别人的成果中汲取营养,互相学习并且完善自己,取得进步。”Professor Johnson说道。

Steven Alvarez,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此次他教授“自传写作”(Autobiographic Composition),主要进行自传民族志(Autoethnography)研究,总结、解释并评论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社会因素。第一眼看到这个课程名称,很多人可能会将这门课排除在选课表之外。第一印象是无聊、枯燥,但是Professor Steven将“Artifact Analysis”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寻找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或者他们喜欢的人工制品等,然后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更是培养了同学们独特的观察视角,更好地诠释了这门课的意义。“我想让他们找到于他们而言重要的东西,并且清楚地知道这些事物重要的原因。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自传,不管你的身份高低,名气大小,我想让他们写自己的故事,真实有趣地发生在周边生活中的故事”。Professor Steven说道。

前有先行者,后有继来人,我们只是人类历史延续中的一环,渺小如浩瀚宇宙中的小小尘埃。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最真实、最有趣的电影,切勿妄自菲薄,我们虽无法改变命运的车轮,却也创造出无可替代的价值。抛弃名利、虚弱带来的杂念,坚持自我,就能创造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传奇。

开放、自主

Kostas Axarloglou,希腊人,研究领域:国际商务;FDI以及商务战略,1987年开始教学生涯,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的教龄。 曾于美国任教15年之久,现任职于ALBA Graduate Business School。应邀来上海大学主讲“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内容高屋建瓴,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在这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全球化环境下,顾客和公司应懂得如何理解、评估和管理各种资源,拥有利用各种机会的能力,有效处理这种环境下的种种威胁等。

记者:中美课堂以及学生的差别是什么?您眼中的大学又该是怎样的?

“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时间一般只占整节课的30%~40%左右,剩下的时间都是学生们自主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是辩论,而对于学生的成绩评价,中国大学多采用考试的形式,而在美国老师们会根据自己课上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我不得不承认中国学生有时候太过羞涩,课堂的交流互动没有美国或者希腊那么活跃,在国外课堂上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无论答案正确与否,他们都会表达出他们的的观点,但是中国的学生会有所保留。我不喜欢上课点名让同学回答问题的课堂交流方式,不过中国学生学习很认真,只要他们说出答案来,就一定会惊讶到我。大学不应该仅仅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要求学生背那些条条框框,我觉得那样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老师们应该教会学生 “Learn how to learn”,学生们也要 “Eat well and sleep well. When you study, you just study; when you have parties, you just have fun with your friends.”这正是中国那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的道理。

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之后渐渐悖离了最初的梦想和坚持,有的人本着“娱乐至死”的精神,极尽疯狂、玩笑、娱乐之能事,有的人死读书、读死书。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已经远远地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正如Kostas所说,大学需要学会怎样学习,而不是学习一些死板的的定义。劳逸结合,交朋友+旅行+读书+学习+……=大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聊理想、话人生

这里并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交流的平台,我们也可以看到思维碰撞溅出的火花,美妙人生理想交织跃出的华美舞姿。

在这里,我们懂得了如何用“亲善思维”去解决冲突:冲突来自于过度的竞争,想要和平共处,每个人就应当把关注点集中在自己身上,而非竞争对手。他们告诉懒惰的人:要勤奋,要勇敢;他们告诉年轻人:把握每一次机会;他们告诉女性朋友们:要独立自主,享受每一天。我们在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远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是热情大气的性格、谦逊淡薄的心境、快乐悦动的灵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无止境的追求。

这一周的异域外教,因为机缘来到了中国,生活的轨迹被这样或那样描绘着,大多数人还没来得及多想,又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当东西方的文明在上大的校园里碰撞时,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放眼世界,也让世界更加热情地张开臂膀,拥抱微笑着走来的上大的莘莘学子,让我们带着这些“洋老师们”的引领、祝福及希望,继续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