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育人质量,服务国家需求 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复旦模式探索

21.06.2016  01:57

新闻中心讯  1984年末,我校学生潘皓波和他的同学们借了两张桌子、十把椅子和一个2282分机电话,在宿舍1号楼117室创办了一个开发中心,并面向全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吸引同学们共同加入创业行列。自此,我校诞生了学生企业。

这个被已故老校长华中一题名为“咨询科技开发中心”的“老字号”,就是如今我校“光华公司”的前身。“当时没有想过要赚多少钱,而是想进行一种革命性的体验,”出自“复旦最牛班级”1978级数学系、后来创立了国内最大的旅行社软件供应、服务机构的潘皓波,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慨,这全国第一家学生勤工助学公司,竟然能在我校蓬勃发展至今,以逼真的公司经营环境,每年提供着3500多个校园经营实践岗位。

而这只是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宏图的小小一角。三十余年过去了,当时埋下的种子,早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明确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复旦,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全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研究性学习和书院生活为特征的教育教学体系,成为了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肥沃土壤。

九十年代,我校已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学分制、弹性学制、教授上基础课等都走在国内前列,2005年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领袖人才和各行各业的栋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方法论、表达能力的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及人格养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扎实基础。

具体到创新创业领域,更有“创新创意创业与行业发展”专项教育课程,聚焦某一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或突破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目前已有35门课程列入培养方案;依托学校文、理、医、工多学科的综合性优势,建设跨学科的“创新创意创业”学程课程体系,列入培养方案的有“现代商事法务”课程;以设在我校的北欧中心等机构为桥梁,未来还将引进海外优质“创新创业”课程。

在培养方案上,作为国内最早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高校,我校的设置也相当灵活,学制3-6年,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制定了新的学分制度。经审核后允许将跨校创新创业学分纳入培养计划学分。

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我校实施混合式教学等新教学方法,以期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推动专业课堂教育与业界动态、行业实训有机融合。

为打通培养与创业孵化节点,2015年12月,我校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依据国家发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需要,创新创业学院通过分工明确的协同合作机制、可进可出的学籍管理机制、开放融合的多元发展机制、灵活变通的导师聘用机制、项目导向的成果孵化机制和自由宽松的学生社团创建机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训,培育创业金点子,积累创业人脉和经验。创新创业学院的实践项目纳入培养方案;通过改革专业培养方案,为创新创业型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学院从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聘请不少于50名创业导师,指导创新创业学院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与业界需求相联系的创新项目。

融合多方力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除课堂教学外,我校依托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教育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青年创新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全部过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在李政道博士倡导下,我校自1998年起实施“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坚持“让每一个对学术有兴趣的学生都具备探究学习能力”的育才观,以学术研究助力人才成长,取得显著成效,不少优秀本科生在学术前沿领域崭露头角。其中郭泽宇同学因解决了计算几何领域十佘年未决的重要猜想“Manhattan问题”,李政道博士专门向其致信祝贺。

此后,我校陆续推出“望道”、“曦源”以及“登辉”等项目,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相结合,形成了体系完整、特点突出、管理模式独树一帜的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平台,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科学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国家及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它基础及专业实验室等各类实验教学平台均面向学生开放,其中部分全天候开放。

以校团委为主体,我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创行动计划、校内外各类创业竞赛等,形成品牌。近三年来,组织学生参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比赛和“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比赛,荣获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3项。在国家奖学金中列支专项,奖励在创新创业活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

“科创行动”也是一张响亮的名片。近五年来,“科创行动”共举行8期,累计资助科创项目500余个,资助金额约500万元,参与学生超过1000人次。其中优秀项目在结项后,直接转化为“挑战杯”参赛项目,或进一步申报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形成了良好的梯队效应。

运营了32年的“光华公司”如今已是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2014年又成立“光华创新学院”,给予针对性指导。藉由公司本身的业务内容和拓展模式建立起学生“创新—实践”的实现渠道,鼓励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完成从“解构者”向“建构者”的角色转变。

在上述基础上,我校创业学院设置创新创业学部、创新交叉实验室、创业实训湾和由学生自主创立的各式创新俱乐部等各种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创业实践训练平台

校园之外的丰富资源也得到了全面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可供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孵化园区有国家级复旦科技园、复旦科技园众创空间、国家级复旦软件园、国家级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复旦枫林科技园等。

2003年,我校与杨浦区共同提出“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战略思路。通过十年努力,“复旦创业走廊”基本形成。在学校周边的江湾-五角场-大柏树区域内,聚集了技术转移、投融资、创业企业、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多种创新要素和创业资源,通过政产学研的高度融合,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的校友李军便是这条“创业走廊”的“忠实住户”,他曾多次创业,尽管具体项目有所调整,办公地点却始终位于毗邻邯郸校区的国定路一带。“复旦的创业人有一个圈子,”李军一边展示着手机里的微信朋友圈,一边解释这种独到的气氛:“这里(国定路一带)很容易遇到熟人,同行比较多,可以进行经常性的交流,相关活动参与起来也比较方便。”

2005年,我校成为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首批受理点,并于2006年成立复旦创业基金,作为非盈利性质的公益性天使基金,为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由新闻学院校友许可、龚瀛琦创办的品质生活用品消费指南“清单”如今能积累下25万微信公众号粉丝,正得益于复旦创业基金在草创时期的支持:不仅给予10万元信用贷款,还将“清单”推荐给了杨浦科技创业中心这一创业孵化基地,间接使“清单”在参与孵化基地路演时得到了日后获经纬中国天使轮投资的机会。

我校还设计了大学生科技创业扶持体系,完善初创企业孵化链,推进大学生科技创业工作。联合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成立上海复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公司(简称“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我校形成了高校+创业孵化器的工作特色。“复旦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大学生创业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生创业企业俱乐部等也陆续成立,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实训基金为载体,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物理专业博士殷海玮注册成立上海复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一年,我校就在“复旦大学生创业园”中为其免费提供了办公场地、办公设备、人事服务、公共文秘、创业咨询和辅导等服务,支持其挣得第一桶金。有了成功运营公司的经验,殷海玮后又注册了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微型光谱设备提供商。

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我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业领导小组,由就业中心负责政策宣传与活动推广,学校资产经营公司负责政策落地,各部门通力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凭借3D打印技术创业的电子工程系校友季明和刘海川便尤其感谢复旦资产经营公司的牵线搭桥,让他们与另一家提供3D打印材料的我校校友创业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复旦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及校产办在帮助复旦校友进行创业孵化、经营辅导、信息共享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赖于二者的直接帮助和协调,创业团队从学校、市级及区级政府部门、科委及各界得到政策、资金、技术研发、营销推广等方面实实在在的帮扶,更好更快地进入健康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方面,我校积极拓展创业服务实践平台和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复旦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积极邀请投资界专业人士、政府部门领导和企业高管等组成创业导师团。2010年5月,我校与上海市杨浦区人保局签订了合作协议,设立“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复旦就业创业工作站”,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实践机会。

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业,我校将个性化指导。预孵化体系是针对在校生创业的,吸引准备创业的同学入驻创业苗圃;针对毕业3-5年内注册创业公司的毕业生,我校免费提供3个月到1年的办公场所等;而毕业5-10年校友的创业,我校也会进行跟踪,深度孵化。

此外,我校积极引入用人单位资源,与杨浦区人才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创业企业实习招聘,创业企业家经验分享、创业沙龙等讲座活动,邀请创业指导专家举办科普性系列创业讲座,介绍扶持政策和资源,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创业。建立“创业企业联盟”,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为创业学生做具体的专业指导。

就连来华留学生在我校也能得到相应的支持。每年,我校接受来自120个国家的6000多名外国留学生,位列全国综合大学前三名。这些有着强烈的创业动机和热情的留学生们自发组成了复旦大学留学生创业社团PISA(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ociation),交流信息、分享资源,探索创业之路。对此,我校还在筹建留学生创业孵化工作坊,从平台搭建、政策咨询、创业指导三个方面面向留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工作。在实际运营模式上设有媒体宣传板块、工作坊校内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以及创业孵化工作坊沙龙。希望通过搭建平台,整合各界资源,信息共享,为留学生在华发展提供指导和规划。如今已涌现了多位在华成功创业的留学生代表,如200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自多哥的校友AMOUGNON KODJO BODOMBOSSOU(阿慕由),在我校继续攻读传播学专业的博士之余,他成功创办了一家网站设计发展公司,主要从事商务信息咨询等业务,并尝试与不同类型的公司合作,已在业内树立起了一定的口碑。

2016年3月,我校组织来自韩国、哥伦比亚、巴基斯坦等6个国家的同学赴江苏盐城开发区中韩产业园进行考察,并参加了“复旦大学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复旦大学留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仪式。基地的建立不仅开启了我校与盐城的国际人才交流的新模式,更标志着我校留学生在华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举全校之力,保障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

在党委的领导下,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由校党委委员和相关副校长组成,书记和校长任组长,从组织上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扎实、高效和深入地推进。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由常务副校长担任。

作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2015年12月6日,我校承办了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校长论坛。同时,我校也是上海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常务副校长包信和院士为理事长)。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继续起到引领作用。

制度上,我校致力于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制度,在学校内部加强跨部门、跨院系、跨学科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对外加强跨校、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强化区校联动、深化产学研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也离不开资金保障。先期我校已投入1000万,作为创新创业学院的启动经费,并吸引业界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建创新创业基金。

场地方面,以本部四号楼作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基地,满足公共服务平台、交叉实验室、创新工坊、创业实训基地、导师工作室等功能,并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办公空间,形成创新创业的积聚效应、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发展空间,主动谋划与周边兄弟院校、科技园区和地方社区开展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充分的物理空间。

为确保教育质量,我校建立了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学院项目的准入制度、退出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组织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团队,有计划地开展课程质量评估、项目质量评估,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能够高标准地运行。

我校还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必备内容,严格执行新进教师全员培训,持续性地开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修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邀请各行各业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士开设讲座,有组织地派遣中青年教师赴行业进行考察交流,组织专业研究人员收集研究国际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新做法。积极开展新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尝试。

在复旦大学-香港大学IMBA校友刘学森看来,自己创办的华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能国内最大的产品质量技术鉴定分析服务平台,离不开我校的全方位助力。“华碧的‘根’在复旦,除了资金之外,华碧在技术、专家、设备等方面都得到了复旦的很大帮助。在我们承办第16届IEEE国际集成电路物理与失效分析会议的时候,复旦的专家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

工作成效显著,输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我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确立以“铸造新灵魂、夯实一个枢纽、实现总体贯通”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举措。

2014年,承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以培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在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舞台上,我校4次捧得“挑战杯”,6次捧得“优胜杯”。

近3年来,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5%左右,其中签约率水平继续在上海高校中名列前茅。2015年QS发布的全球毕业生就业力排名显示,我校名列全球第26位,亚洲高校第3位。据2015年学校对用人单位和校友的调研结果,64%用人单位认可我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色,总体满意度接近98%。超过85%毕业生对首次就业单位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和国家重点单位的就业人数也保持增长趋势。主要进入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战略产业、重点央企、现代服务业、三级甲等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金融单位等。

据统计,近几年我校毕业生每年直接创业的人数约30名,在校生的创业规模也在20人左右,创办企业涉及咨询服务、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媒体、材料技术、设备仪器等多个领域,而且大部分企业获得了来自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成活率97%,发展空间良好。

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下,192个学生创业项目通过基金评审,资助创业企业140家,资助金额1703万。至今已有六家企业注册资金达到千万元以上,一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今年7月又将迎来一家新的新三板企业。

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将自身在科技项目孵化方面的特长及政策、资源、资金的优势,全面开放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基础服务、特色服务的开展,确保大学生创业企业成功率的提高,培养出未来的“小巨人企业”,目前共计孵化创业种子项目近700个,孵化成功率近50%。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2000余人;为创业企业申请获得知识产权与各项专利达700余项;创业企业上缴税收每年平均以12%的速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