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跨学派语言学论坛在校召开

17.05.2017  03:56

  4月28-29日“大夏跨学派语言学论坛”在中北校区科学会堂和逸夫楼召开。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主办,来自语言学“四大学派”的15位专家和全国各地的300多位老师和学生共同出席本次论坛。这是我国语言学界首次举行的跨学派学术活动。

  28日上午,我校外语学院副院长杨延宁在科学会堂主持本次论坛的开幕式。杨延宁首先对与会专家、老师和学生的支持表示由衷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旨在通过主题讲座和学术对话,了解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主要问题,借鉴各学派之间合作的经验,展望未来语言学发展前景,促进学派之间的交流。

大夏跨学派语言学论坛”在科学会堂举办开幕式

专家们开展主题讲座

  开幕式之后,专家们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了主题讲座。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辉以“非字面语言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为题讲述了他如何运用EPRs技术对汉语熟语中主要的次范畴进行研究。复旦大学教授朱永生以科幻片《降临》为切入点,讲述了人类语言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且强调语言学家应当对未来世界的变化承担相应的责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以自身的经历向听众们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研究者成为教师教育者,如何弥补研究者与教师、教研员之间的知识差异。第一轮学术对话由我校教授何刚主持,陈新仁、顾佩娅、彭宣维、石定栩、于国栋五位教授就自己所在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夏跨学派语言学论坛”在逸夫楼报告厅举行专题报告

  28日下午,在逸夫楼报告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罗少茜以“外语学习者始学年龄和学能对语法学习成效影响的研究”为题,探讨了不同始学年龄外语学习者的语法学习成效,及始学年龄和显性学能对语法学习成效的影响。同济大学教授张德禄从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式两个方面探索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原因。河南大学教授张克定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研究了英语指令性if条件构式的言外义及其理论依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振华向现场专家和师生们介绍了他对于大语篇中人际意义的识别和分析。之后,我校中文系教授左思民主持了第二轮学术对话,卫乃兴、杨鲁新、张辉、杨延宁、张克定五位教授就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讨论。

  29日上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卫乃兴讲述了语料库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诸多分歧和融合,竞争与借鉴。南京大学教授陈新仁以“言语交际者关系管理模式新拟”为题做了报告。武汉大学教授邓鹂鸣采用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发现基于语体教学的读写文件夹对提高中国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山西大学教授于国栋运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对普通话中的邀请的句法选择与邀请成功的机率进行了研究。紧接着,我校教授邹为诚就应用语言学对理论语言学的影响为对话主题,邀请了罗少茜、王振华、张德禄、文旭、邓鹂鸣五位教授进行了讨论。

  29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石定栩以汉语中“往往”和“常常”为切入点,采用了多维度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维度分析了汉语词汇的各种特性。苏州大学教授顾佩娅以“中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为题做了报告。西南大学教授文旭从生物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向听众阐释了语言是生物进化和社会演化的产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彭宣维提出了把学科英语研究引入学科英语教改的构架。

   

图文、来源| 外语学院  编辑| 蔡可欣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