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大夏大学迟到毕业证迎首位认领者

22.10.2014  18:07

  

  “真是很开心!”华东师大档案馆迎来一件喜事:一份尘封了64年的毕业证书终于交到了真正主人的手上。陈金华,当年英气逼人的青年已经成为89岁的长者。昨天下午,他独自前往学校,顺利领回毕业证书。这也是华东师大发现“迟到的毕业证”后第一份被领走的毕业证。

  另外,青年报记者从华东师大档案馆进一步获悉,根据一些公开资料的比对查验,除了陈金华老人外,目前馆方能确认身份的有5名毕业证书主人。   

  小儿子逐个比对

  居然真的看到父亲名字

  本报昨天刊出大夏大学(1937-1951年)未领取毕业证书的毕业生名单后,一大早,陈金华老人的小儿子饶有兴趣地读到了本报的这篇报道,“父亲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新闻也很关心,大概受此影响,对于跟教育相关的新闻我也会下意识地多看几眼。”陈先生说道。

  当看到第二版都是名单时,陈先生便决定试试找着看。“其实,我只知道父亲是大夏大学毕业的,至于是什么年份,我并没有特别印象。于是,我就从父亲20岁也就是1945年开始列出的名单里找起。好巧,在1950年的名单里,陈金华,居然能找到!

  陈先生当时激动坏了,赶紧给父亲打电话说可以去领毕业证书了。他还贴心地提醒父亲,带好身份证等证件。

   出身教书世家

  从浙江坐船来沪报考

  下午2时许,1925年出生的陈金华老人自己乘坐公交车来到了学校。档案馆的小伙伴获悉老人的岁数都有点惊呆了。

  身份证、离休证一亮,说明是1950年大夏大学的毕业生,华东师大档案馆保管利用室副主任吴李国很快从库房里为老人找到了属于他的毕业证书。拿到证书,老人仔细地端详半晌,激动地用衣袖轻轻地拂拭了一下毕业证书,一瞬间,许多记忆涌上心头。

  时隔64年,黄底红框,底印“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的毕业证书至今看来别有韵味。老人是浙江省温岭县人,他的父亲也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因此,一家人觉得“大学念点教育也好”,加上大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十分有名气,于是陈金华当年从浙江乘着晃晃悠悠的客船,来到了上海。“黄浦江畔,水运繁忙,外滩的码头上停靠着许多民用船只外,还有一些是美军的军舰。

  抵达上海,陈金华在大夏大学沪校设置于重华新村的考场参加应试,结果被顺利录取。

   当时的校园

  还是战后的“ 废墟”

  老人是1946年1月春季班入学的,当时收到通知说,可以前往中山路上的大夏大学所在地学习,但那里,由于曾被日军轰炸占领,加上学校一直到1946年9月才回迁上海,因此,当时的校园在陈金华老人看来还是一片战后“废墟”。他们那级同学是抗战胜利后第一批在原址就读的学生。

  “大家学习生活环境还很艰辛,最早入学的时候,连床也没有,学生就用日本人留下的‘榻榻米’睡了一段时间。几个月后,学校才慢慢添置木质的高低铺床。”虽然没有写过回忆类文章,但老人对于过去的印象十分深刻。

  他记得,由于大夏大学是私立学校,收费不便宜,他当时还专门申请过学费减免。“减免后,还是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同时,在饭食上也提出了一些申请。”当时,他经常去的就是学校的图书馆。刻苦学习换来了一个个好成绩。有意思的是,毕业证书的背面,是老人每个学期选的课,学分和成绩都一目了然。在《小学教材及教法》上,这门课为3个学分,老人拿到了90分的高分。

  “学校治学很严谨,老师虽然不多,但回头想想很多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我还记得,教务长因为掌管着学生成绩等诸多‘大权’,每次大家与教务长打照面时,内心总有那么点怕怕。”老人家在日后自己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但说起当学生时的心情感受却与一般人并无二致。

   至今保存毕业证明

  毕业证却一直忘记去领

  老人记得,由于最初求学的时代适逢国民党统治时期,当时学生运动很多,他时而帮着出海报,时而帮着做准备工作,也会跟着大部队一起参加运动。

  由于毕业证书要教育部签发,在送审的过程中,为方便学生证明自己是该校的毕业生,学校会先发一张“毕业证明书”给学生。陈金华至今保存着这份证明书,由时任校长欧元怀、副校长王毓祥共同签发,时间是1949年的4月。此次交到老人手上的毕业证书时间实为1950年1月。

  刚刚解放后的上海,百废待兴,社会事业的建设亟需人才的注入。正当毕业季,“青年干部训练班”到各个大学招收干部,陈金华记得,当时是通过学生会推荐去报名参加选拔。最终的录取名单,还都全部刊载在《文汇报》上。

  “当年对毕业证书并不特别重视,而且已经有干训班承认我了,再等两个月后我就分配到学校教书,毕业证书也没再需要,久而久之,也就忘记去领回来了。”陈金华这样回忆道。

      一生从事教育

  离休前是京西中学校长

  此后,他被分配到了金业商业职业学校当上了一名政治老师。一个月后,新中国诞生了。1956年,该校与其他学校合并为京西中学。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陈金华慢慢地从一般老师,升职为教导主任、副校长,最后当上了校长,直到1989年离休。

  从大学开始和“教育”打上交道,此后就一直没有离开。即便离休之后,陈金华老人仍然活跃在教育的第一线。原来,陈金华老人是上海老年大学创办初期的主要成员之一。

  现今,老人还是会出现在华东师大的校园,会会老同学,参加参加校庆看看闹猛。正是对大夏大学的一片深请,为表达对母校的感谢,昨天,陈金华老人把一直保存着的毕业证明书、学生证等史料捐赠给了华东师大档案馆。 阅读原文

 

来源| 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施培琦

 

 

 

  昨天下午,90岁高龄的陈金华从真如家中搭乘公交车来到华东师大档案馆,小心翼翼地将珍藏60多年的学生证、毕业证明函等一一摊开,验明身份后,他终于拿到了1949年由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

  与此同时,还有500多张被完好保存半个多世纪的毕业证书正静静躺在恒温恒湿的华师大档案馆中,等待认领。

   老人捐赠学生证等资料

  昨天一早,华东师大官方网站公布了这500多张毕业证书的详细信息,被网络大量转发。陈金华的儿子也看到了这则消息,立刻给父亲打电话,“父亲非常开心,连声说一定要去领取”。

  据了解,陈金华1949年毕业于大夏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即参加当时的干部培训班,后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多年担任京西中学校长,离休后还在上海老年大学教务处任职。

  陈老先生带来的材料包括当年的学生证、教务处开具的肄业证明单等物件,虽然已经发黄且有轻微折痕,但仍看得出被精心保存。陈老先生把这些珍藏了60多年的证明材料当场捐赠给了华东师大档案馆,也领回了毕业证书。

  “真没想到还能领到这份毕业证书。”陈老先生表示,当年因一毕业就参加干部培训班,且事务繁多,加之学校教务处已开出相关毕业证明,最终没来得及领取毕业证书。

  据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透露,陈金华是第一个本人亲自前来领取证书的毕业生。

   最初仅 5 人能确认身份

  指着名单上的一个个名字,汤涛说:“500张毕业证里,一开始只有5个人确认了身份,因为他们都已成名,一查就查到了。其中,胡和生和李瑞麟是中科院院士,杜星垣是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原秘书长,张英(原名黄文荃)是总参谋部情报部副部长、兼任南京外语学院院长、少将军衔,程法正则是胡适的外甥,现在只有胡和生还在世。

  今年86岁的胡和生出任过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当过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更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数学院士。半个多世纪过去,她终于有机会,拿到那张原该属于她的毕业证书。

  更多的毕业证书正静静躺在恒温恒湿的华东师大档案馆内,等待着与主人相聚。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名字、一行行信息,述说着尘封多年的往事。

  来自福建的柯家骐,从学士服里露出碎花旗袍的领子,微微侧身,露出牙齿浅浅笑着,颇有老上海明星的风韵,1941年,她24岁,从光华大学文学院毕业。来自湖南的朱衍亚毕业时已经27岁,他身穿一袭中式长袍,头发偏分,对着镜头端正平视,表情严肃,1938年,他从大夏大学教育学院毕业……

  没人能一一说清,当时这些年轻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们没有来领取毕业证书。

  据汤涛分析,可能是因为有些学生在学校迁徙过程中为躲避战乱而辍学或错失了毕业典礼;有的是走上了参军报国的道路;还有的是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前线……

  档案史料显示,大夏、光华两所学校当年有众多学生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杀敌。

   大部分毕业证完好无损

  就在学子奔赴祖国各地投笔从戎之际,记录他们青春时代印迹的档案,经历千山万水长途跋涉,被精心保存下来。如今,这500张毕业证放在华东师大档案馆左侧的库房里,6个巨大的密集架填满了整个库房,每只柜子都需要用特定的密码才能打开。

  这批证书,大部分完好无损,但也有部分毕业证书边缘已然焦黑。记者看到,一张1937年大夏大学的毕业证书,是用质地厚实的硬牛皮纸制成,印刷精致的蓝色条纹框子里,是竖排繁体文字。文字是印刷的,但所有学生名字都是毛笔字手工书写,左下端贴着毕业生的照片。

  这些毕业证书的签发单位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其中,最早的一份是1926年,最晚的一份是1951年。

  “过去,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是上海滩著名的私立大学,具有严格国际化的的治校理念和管理措施,在档案方面富含强烈的管理意识,学生学籍和学校文书档案保存得非常妥帖和完善。”汤涛说:“档案馆会继续妥善保管这500张毕业证书,希望它们的主人或其后人有朝一日能前来领取。 阅读原文

 

来源| 新闻晨报  记者| 李星言  编辑| 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