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WE大会展示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12.11.2014  11:58

            □晨报记者 苗夏丽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当手机或机器越来越趋于成为人体的一部分,甚至机器和人之间的角色越来越模糊时,“未来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只会变得越来越强劲,对就业、技能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问题的根源并非我们身处经济大衰退,或大停滞当中,而是我们正经受着‘大重构’的初期创痛。我们的技术竞相发展,我们的技能和组织却落在后面。所以我们迫切需要理解这些现象,讨论其影响,并拿出战略,让人类驾驭机器冲到前面,而不是让人类和机器赛跑。”在《与机器赛跑》这本书中,作者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如此解释人类正面临的困境。
  上周六在以“这里,只有未来”为主题的腾讯WE大会中,技术、发明、生命等各种前沿的理念互相碰撞,关于未来的人类生活、人与机器的接触方式、城市的智能化、生命密码的解析……太多问题需要人类重新思考。有专家说,任何关于未来的预测都是怪诞的。而在此,我们希望展示的是一幅幅激发思考的图景,目的是让人类更了解自己,更好地生活。下面来自全球、站在各领域前沿的专家的演讲实录,哪怕对你有一丝启发,足矣。
            造一座城市,也许只需一部打印机
  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智能房屋是3D打印出来的,还能像蜗牛壳一样随心所欲地搬去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
  “城市在发展的历程中,曾经在过去的200年内因为使用地下能源,导致机体出现了过快增长,同时可能背离了人性。所以能源转型无论从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还是地下能源匮乏等等一系列背景下,我们都需要在未来20年、50年、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使命,使得这个城市重新回归到可持续的运用本地能源的状态。”来自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绿色住宅和智能建筑研究专家苏运升说。
  现代的城市建筑大多是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不可逆,每当城市更新、拆迁改建,总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和浪费。比如,我国目前的建筑模式基本是以工地为中心,以开发商为单一实施主体的高污染、高能耗建设模式。开发商先竞拍拿地,再请设计师、施工队,一旦房屋出现结构性问题,业主难以申诉。许多城镇家庭平均每10-15年要装修一次,产生巨大的成本和大量建筑废料。苏运升说,这样的模式没有考虑到低碳等环保因素,能耗太高,难以为继。
  时代已迈入21世纪,但大家看到的建筑物基本上和200年前、100年前的建筑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空调能源技术提升了,但是它的计划显然慢于大家用的手机、电脑。
  未来,或许起居室可以和卧室阳台太阳能板相连接,变成一个直流电器,变成电脑,材料革命已能够支撑这样的变化,只不过建筑师很容易忽视。比如碳纤维、薄膜太阳能发电,包括有机高分子材料,这些有机材料如果运用于建筑,用电引发的火灾将不再出现。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4-11/12/content_35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