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专版]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召开 金亚秋、丁文江获“科技功臣”

20.04.2016  10:06

今日下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召开,表彰为上海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经过专家初评、复核,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3项(人),授予金亚秋、丁文江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国际前沿科学的中国领导者

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两位科学奖分别是,担任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金亚秋院士和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丁文江院士。    

金亚秋院士在“极化散射与SAR遥感信息”研究方面,作为中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总结性专著被IEEEGRSNewsletters列举为极化测量信息理论与算法20年来新进展5部重要著作之一。他还从嫦娥一号微波辐射观测数据,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了全月球的月壤厚度和月球氮3估算,在“目标与环境电磁散射”研究方面,揭示出海杂波环境中目标监测的规律性认识,为工程技术应用提供了数值成果。    

丁文江院士在阻燃镁合金研究方面,探明镁的氧化膜生长微观机制,使其燃点提高至935℃;在高强韧镁稀土合金研究方面,创制了延伸率可达35%的高强高延性镁合金,结合自主研制的轻合金,创新了多种高难度关键重要部件的精密成型工艺,为国防及高端民用高性能镁稀土合金的工程应用做出重要贡献,同时还开辟了可降解镁基生物材料研究方向,提出了“生物安全性、强韧性、降解可控性”三位一体的医用镁合金研究思想。    

技术发明奖首度评出特等奖

华东理工大学牵头完成的“单喷嘴冷壁式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关键装备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技术发明特等奖。自上世纪末起,华东理工大学密切跟踪国际最新一代粉煤气化技术,经过近二十年的应用基础研究,提出了气流床粉煤气化层次机理模型,通过两大核心关键装备——喷嘴和气化炉的重大技术突破,研发的技术和装备对煤种的适应性强,解决了高灰熔点、高灰分劣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难题,满足了劣质煤气化所必须的苛刻工艺条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喷嘴冷壁式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实现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从跟踪到超越的华丽转身,为基于劣质煤的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核心装备保障,对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缓解严重环境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华东理工大学另一个项目——王辅臣教授领衔的“大型气流床煤气化炉内湍流多相流动、传递与反应过程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也在本年度获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很好地实现了低灰熔点、低灰分优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上述两个项目的团队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在各自的技术路径上分化发展,各具特色,但在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结合方面都有着同样鲜明的特色。    

中青年科学家成主力军在此次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有160人,占到了总数的52.5%;获奖项目的所有完成人中,这一比例达到了79.7%。分别比2014年提升了5.7和3.0个百分点。获得技术进步一等奖的“基于网宿全球混合云架构的CDN及P2P内容优化分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邹焕英,出生于1982年,“嫦娥三号机械臂”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杨新海,出生于1980年,他们是2015年度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年龄最小的两位。    

全部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外籍人员的比例为18.0%。上海以开放的科研环境带动区域科技发展,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人才。    

来源:《劳动报》 2016.04.19 第03版 专版 

原文: 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召开 金亚秋、丁文江获“科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