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综述

01.03.2016  14:12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且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一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正确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正确的粮食安全战略源于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悉。

我国粮食安全新战略发轫于2013年。这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一次高规格布局粮食安全的重要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他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他告诫,“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粮价是百价之基,关系物价稳定,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支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更是如此。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经验告诉我们,尽管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彻底解决粮食问题,而恰恰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痹松懈,放松粮食生产。

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粮食安全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农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做出了深刻阐释,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一盘战略新棋局正在展开:

关于战略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作为人口最多的负责任大国,依靠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过日子。否则,一有风吹草动,有钱也买不来粮,就要陷入被动。

关于战略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过去是保全部,随着条件变化,这已不现实,必须有取有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了粮食安全的优先次序,首先是谷物和口粮。这是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保重点的战略抉择。

关于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粮食是最基本的食品,是食品加工的基本原料,粮食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以往强调数量安全,今后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要更注重质量安全。在产出高效的同时,要更注重产地环境良好。

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朝着民族梦想的方向清晰铺展。

        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

新的粮食安全战略,引领着新的粮食安全实践。

3年多来,在粮食安全战略的引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系列兼顾当前与长远的新机制、新举措,更注重改革驱动、注重投入驱动、注重调动种粮积极性。时光飞逝,粮食安全实践的创新脚步却从未停歇。

更注重改革驱动。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随后,国家取消对东北大豆实行多年的临储政策,改为目标价格补贴。

更注重投入驱动。2016年1月,中央决定,加大财政对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提高7.5个百分点。这是在供给侧稳定粮食产能的创新型措施。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更注重调动种粮积极性。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首部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的文件,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新的粮食安全实践,巩固了粮食安全保障。

粮食安全的现状,农民最有发言权。“一下雨,雨水就收集在地膜下,保墒、保温、增产,让我们摆脱了干旱。”甘肃省正宁县西渠村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 

这几年,国家集中力量建设4亿亩以上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每亩可增产100至200斤。去年河南部分地区发生旱灾,农民们发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由于灌溉设施完备,玉米长势不亚于不旱的地方。

粮食安全的现状,数字最有说服力。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90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1.2万亿斤,并屡创新高。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不到2500亿斤,其中大豆进口约1600亿斤,三大谷物只有不到900亿斤。

沉甸甸的粮食,凝结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和土壤的精华,也凝聚着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甘霖和亿万农民的汗水。

        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确保自身的粮食安全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的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这不但有效稳定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2015年喜获“十二连增”。这是在经济增速逐年放缓、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加剧以及务农老龄化愈发明显的情况下砥砺而成,尤其是近3年来粮食生产高位爬坡,更是难能可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亮点之一。

对于“十二连增”,消费者有自己的感受。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菜篮子”丰富,“米袋子”充实,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从关注数量到均衡营养,老百姓对自己饭碗的要求在提高,如何搭配均衡营养,怎样才能吃得更健康,成为热议的话题。

产量连年增加、质量越来越好、结构更加合理。事实胜于雄辩,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一些人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对我们能够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信心!

事实上,中国人不仅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正在努力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超级杂交稻是我国粮食科技界对世界粮食安全的突出贡献。中国超级稻不仅在国内推广达1.36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3成,比其他品种亩均增产137.6斤。而且在印度、越南等国家推广达9000多万亩,平均亩产比当地优良品种高266斤。

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劳伦特·托马斯说,粮农组织非常自豪地见证了中国以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22%人口的瞩目成就;欣喜地看到中国从早年的粮食受援国转变为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的主要援助国。

近年来,我国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农技示范中心、农技实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3万多人次,帮助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粮食技术人员。“我们希望看到饥饿和贫困在全球被消灭,我们愿意与各国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中国领导人的话语掷地有声。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一米一饭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党中央全面实施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经济日报记者 瞿长福 乔金亮

据新华社北京2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