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衣”上街 上海科创发展“接力跑”

14.01.2016  10:57

  夜间骑车,穿上它,转弯时只需抬一下手臂,袖管便闪烁“转向灯”,保障骑行安全;它脏了,拔下电池,放进洗衣机即可……一款可水洗会发光的骑行服近来有点火。这款智能骑行服在亚马逊网站上售价千元左右,上线后不到两个月便售出几千套。这款极富想象力的“夜行衣”,源自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杨浦智能化产品创新中心的小微团队“肩并肩”,原本只是三个理科生的一簇创新“小火花”,受益于“研发+试制+产业+资本”的应用创新体系,迅速完成了高门槛的欧美电子产品测试,借道国际电商“照亮世界”。

   搭建平台帮助“接力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打破产研合作瓶颈,打通成果转让的“最后一公里”。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跑向“大超市”,犹如4×100米接力,必须依次经历科学发现、技术成型、应用转化再到商业推广这4棒。上海产研院抓住“创新发展”关键词,在第3棒上求新求变,以实施伙伴计划为载体,搭建起13个共性技术与服务研发平台。

  以杨浦智能化产品创新中心为例,中心不仅依托产研院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以产品试制和研发为核心,更以技术咨询、环境支撑、资源对接为手段,服务科技型企业,营造“平台培育、天使布局、VC接力”的创业“生态圈”,帮助企业研发出好产品并进入市场。自去年起,上海市科技党委、市科委还搭建“产研平台”,由上海产研院牵头营造产研协同创新环境,着力打造信息交流、资源共享、需求对接的平台,让“夜行衣”这样“小而新”的科创灵感,真正“成果能落地”、“落地能结果”。

   瞄准前沿培育“源泉

  着力畅通产学研间的“高速公路”之外,上海科技创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研究制定形成先行先试方案,不断培育创新源泉,兼顾重要科学前沿的科学难题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目前,上海围绕脑科学、材料基因组、石墨烯等领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布局,涌现出了记忆再巩固机制研究、采用代谢工程策略培育高含量青蒿素及产业化、二维晶体材料、D-A反应的生物催化机制等一批重量级原创成果。在资助重心上,逐步加快由选项目向选人和营造环境上转变,继续项目群组织方式,加大科学研究支持力度,使得2016年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启明星计划、扬帆计划等计划的资助经费均翻番。

   优化“生态”创新驱动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骆大进指出,上海科技发展正在不断强化前瞻布局和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生态。无论是聚焦市委“一号课题”,制定并发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2条”),还是培育民用航空发动机、高温超导、集成电路装备、微技术、高端医疗器械、北斗导航、机器人、大数据等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以及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协同创新格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都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