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片林子吸PM2.5多? 沪发布实时监测"森林游憩指数"
现已初步揭示上海地区19种主要森林树种削减PM2.5和PM10的不同能力,总体而言针叶林最能吸霾。
上海从无林、少林到森林覆盖率15%,林子多了,如何选择?不久后,在申城各片城市森林中,市民游客可发现标有林内环境指标瞬时值的大屏幕,了解哪片林子适合休闲、什么时段最适合锻炼等,将来还可通过微信平台即时查询这样的“森林游憩指数”。
事实上,在全市第一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公园中山公园,已建成这样的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站首个观测点。这个漂亮岗亭实时监测公园中大气温湿度、负氧离子浓度、污染物(包括PM2.5浓度)等环境因子。试运行百日来,已证实园内空气质量和负氧离子浓度显著优于附近商业区。
9日,植树节前夕,“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披露:不仅中山公园成了国家林业局生态观测网络百余站点中首个设在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公园的观测点,上海还在全市范围内布局了12个观测站,在省域森林生态观测网络建设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林子大了,有量更求质
刘春江教授2004年从外地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他惊讶于上海这个几乎没有天然森林的大都市,用植树造林创造了城市森林。上海城市化水平高达88%,人口密度大到每平方公里3800人。其实,就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森林覆盖率还只有3%多一点;而到2015年底,上海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5.03%,其中建设中的崇明生态岛森林覆盖率已逾20%。
这位专家说,从全国看,新中国成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仅5%左右,目前已超过20%,“与全球对比,许多国家的森林覆盖率都在走低”。而且,与不少国家天然林、半天然林较多的特点不同,中国人工林占比达38%,“这是了不起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了森林覆盖率25%以上,达到“城在林中,林在城内”的生态宜居城市构想。
不过,林子大了,也有了从量到质的新追求。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潘士华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对于城市森林,不论是“大氧吧”、“城市之肺”还是“绿色银行”,都还是定性的判断,所谓:有森林就是好;但是“毛估估”并没有做到定量的判断,即:好在哪儿、如何更好?
因此,根据国家部署,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和上海市林业总站开始共建“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站”,对沪上典型城市森林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搞清楚“绿肺”究竟如何呼吸吐纳,也为市民提供森林游憩参考指数,并为政府决策、科学经营打下基础,比如何处造林、造什么林等。
实地考量,什么树最吸霾
专家介绍,生态站一大功能在于评估森林系统的服务价值。比如,定位观测了解哪些树种吸附PM2.5的能力强,哪些植物群落能创造更多的负氧离子,以什么密度、高度种植才最有效果,乔木、灌木、阔叶、针叶应如何配置……刘春江透露,现已初步揭示上海地区19种主要森林树种削减PM2.5和PM10的不同能力(图表如上),包括日本五针松、池衫、圆柏、雪松、广玉兰、罗汉松、国槐、女贞、青桐等等,总体而言针叶林最能吸霾。
城市森林在固碳释氧、污染物隔离、空气净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动态的量化价值,都将一一呈现,并与民共享。眼下,在中山公园观测站,与公园风貌融为一体的站房内,各种先进仪器实时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定期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也将监测值放在站房电子屏上滚动显示。潘士华介绍,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站的另外两个观测点,已分别落址浦东外环林带金海段和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整体布局为从“中心城区”到“城郊结合部”再到“远郊区”的观测梯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了解到,这两个新站点,不仅像中山公园一样观测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物,还将配备综合观测塔、土壤和植物生长监测系统等,完成对森林水文、土壤、气象和生物因素等近百项指标的观测,全方位记录森林的生长情况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格局。按计划,共建方力争2017年内完成两站建设。根据上海市林业局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再布局9个城市森林观测点,形成一张上海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