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按规律“慢跑”

17.09.2014  17:20

  当许多“80后”在感叹“95后都已经上大学”时,一些“00后”也开始“迫不及待”地步入了大学的校门。随着各大高校相继迎来新生报到,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建师大等高校都出现了“00后”新生。
  青年报记者调查了解,沪上高校几乎难觅一位“00后”的身影。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00后”现身外地高校
  14岁的时候,你记得在干什么吗?新学期伊始,部分外省市高校迎来了“00后”大学生。
  清华大学今年第一次出现“00后”学生,年龄最小的新生出生于2001年1月,来自北京,被清华录取学计算机专业。北京师范大学迎来了两名“00后”,其中一名被录取至该校经管学院国际经贸专业,另一名则是在理科实验班。东南大学有3名“00后”,为两男一女,其中年龄最小者为2001年6月出生。福建师大、东北师大也各自迎来一名“00后”大学生。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科技大学今年有4名“00后”,其中两名是该校少年班新生,另有两名是该校少年班学院的创新试点班新生,其中年纪最小的2000年10月10日出生。这也是目前统计中“00后”新生最多的一所高校。
  来自河南周口的男孩武贸洋则是华中科技大学首位“00后”大学生。妈妈说,儿子14岁读大学,与她从小刻意培养有很大关系。武贸洋读完小学只花两年,三年级和六年级直接跳过,其他年级分别只读一个学期。

   上海难觅“00后”新生
  作为沿海发达城市,上海的教育一直走在国内前沿,上海今年是不是也有“00后”新生?青年报记者采访沪上多所高校。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招生办明确回复说没有“00后”,上海交大招办则表示没有专门从年龄构成上予以统计分析,因此,并不能明确给出确切回复,相关负责人称:“无论自主招生还是高考,都是从考分和综合考评选拔,没有刻意对年龄予以关注。”采访中,另有许多高校招办工作人员都对“00后”的孩子步入大学课堂表示出了惊讶,“这也太小了吧,只有14岁。
  同济大学招生办查询发现,今年,该校最小的新生出生于199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的顾忆青老师专门制作一期“2014本科新生档案”专题微信后发现,大学“95后”时代确实已然全面到来。今年,上外新生生于1996年的学生有877名(占57.9%),1995年的有488名(占32.2%)。此外,生于1997年的新生有79名,最小的2名学生都是1998年的。

   [为何沪上高校鲜见“00后”?]
   很少有人跳级,还有主动“留级
  上海中小学生早在2006年起就按照规定可以申请跳级,在2012年又出台过最新的《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不过,近年来真正申请跳级的学生并不多。
  据了解,这与不少家长不愿冒险有关。有的即使孩子很优秀,也不轻易尝试让孩子跳级,毕竟,一旦跳级,原本的竞争优势可能就会荡然无存,而如果心理调适得不好,恐怕更是适得其反。
  此外,除了少跳级,一些颇为理性的家长还会做出主动“留级”的决定。央央妈妈是一位民办中学预初学生的妈妈,在她看来,少年天才少之又少,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仰望不能复制。“00后”大学生显然很多是通过跳级提前进入高学段学生的世界,但情商和适应力是否同步达标尚存问号。
  央央妈妈介绍,女儿央央一位同学的父母是外籍老师,他们曾选择给聪明儿子在幼儿园中班时主动留了一级,“说儿子的情商、心理年龄不适合读大班,他们认为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读书更要紧。提前知识储备真是双刃剑,如果不是各方面水到渠成,刻意地表面抢跑成功,到头来家长累孩子会更累。
  上海市实验学校是小学初中高中十年一贯制学校,一般,该校的学生要比同龄学生早两年完成基础教育,更具年龄优势,然而,笑笑(化名)妈妈也主动选择给孩子“”了一级,继续读一年初三,这样一边可以让孩子继续发展心智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一边也可以打好学科基础,扩大在同年级孩子中的竞争优势,在升学考试中反而更有利。“还是按照适合孩子成长的节奏走比较好,又不指望着孩子早这两年去上大学然后赚钱咯。”笑笑妈妈这样说道。
  当下,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是“70后”、“80后”,比起他们的父辈,教育理念也更加开放和豁达,虽不免会对“00后”大学生投射崇拜目光,但大家都更明白,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显然遵循“一定要慢慢来”的教育理念更为妥帖。

   不提倡“拔苗”,注重个性化发展
  30多年前,中国科技大学首家办起“少年班”,入学学生大部分在十四五岁左右。到1985年,包括上海交大在内的10多所重点大学相继办起了“少年班”。
  而今,全国依然在办“少年班”的大学已经只有中科大、东南大学以及西安交大三家,曾以华东地区为主要招生范围的上海交大“少年班”也在2001年戛然而止。
  交大一位教授回忆往昔,“少年班”在各地纷纷谢幕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办学达不到初衷了。“少年班”创办之初本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少年人才,为他们提供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但往往招来的少年并不特别“超常”。而且,“少年班”的孩子们有一个通病:数学很好,人文学科与英语相对比较薄弱。
  与此同时,许多学校并没有对这些少年天才因材施教。当时,为了配合全国各地蜂拥而起的“少年班”,很多学生都是从中学里开设的加强班走来,接受的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他们习惯做题,而思想方法和基本知识掌握得不够透彻。由于提早进入大学校园,部分“少年班”的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面对种种问题,学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收效,都是“少年班”纷纷停开的原因。
  在许多高校招办专业人士看来,没有了大规模的“少年班”,“00后”大学生以一种零星的方式出现在大学校园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外,上海也有一些中学,对于部分特别聪明的学生,不是把他们“”出来,而是让他们与同龄人一起学习的同时,尝试着个别辅导个性化发展,换来了更符合自己个性的成长速度,从而在心智、生活能力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也不能仅以有没有“00后”大学生简单判断一个地区有无“超常”潜质的苗子。

   [专家观点]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最适合的教育
  高等教育专家熊丙奇说,每年都会有一些少年天才进入大学,只是今年的少年大学生年龄正好进入了“00后”,一时间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他看来,“少年班”是伴随着争议走到了现在,其固然有试验和先锋的意义,但有一点已经为教育界达成共识:明确反对急功近利“一刀切”的培养模式。
  熊丙奇强调,很多的大学课程还是按部就班的教学,“00后”大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因此,这些学生要对未来有规划,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做好规划,关注孩子人格、情商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指出,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提前进入校园,实属正常,最好的教育本身就是遵循适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因此,如果各方面条件水到渠成,允许这样的孩子提前走入大学,而学校也有这样的通道,那就可以了。他指出,各所学校也应该不断地开放平台和资源,让一些超常发展的学生有路可走。
   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4-09/17/content_22162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