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日本是如何输掉芯片战争的?

25.05.2019  06:32
2019 05/25 06:23 分享 返回

   划重点

  随着生产线日夜运转,日本人发起了饱和攻击;

  日本人这种研发节奏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三箭齐发,让习惯了单手耍刀的硅谷企业毫无招架之力;

  在英特尔最危急的时刻,IBM施以援手,购买了它12%的债券保证现金流,否则这家芯片巨头很可能会倒闭或者被收购,美国信息产业史可能因此改写;

  SIA的“国家安全说”一出,美国政府醍醐灌顶,从原来的磨磨唧唧变成快马加鞭,效率高的惊人;

  三星深谙所有的贸易摩擦问题都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借机干翻了日本大象;

  是否掌握重组全球产业链的能力,才是贸易战中决胜的关键;

   正文

  仅仅30余年,已经少有人记得那场在日美之间爆发的芯片战争。

  这一战,日本人输得干干净净,从高峰时占据全球近80%的DRAM(俗称电脑内存)份额,跌到现在的零。这场芯片战争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国际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竞争理论在大国产业PK中,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垂井康夫

  1980年代前五年是日本半导体芯片企业的高光时刻。

  硅谷的英特尔、AMD等科技创业公司在半导体存储领域,被日本人追着打,然后被反超,被驱离王座,半导体芯片领域(当时主要是半导体存储占据主流)成为日本企业后花园。

  美国的科技公司败在了模式上。

  硅谷的发展模式是,通过风险投资为创业公司注入资金,创业公司获得资金支持后,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获得市场,提升公司估值,让后上市,风险资本卖出股票获利退出。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效率高,但体量小,公司之间整合资源难,毕竟大家都是一口锅里抢饭吃的竞争对手。

  日本人的玩法截然不同:集中力量办大事。1974年,日本政府批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俗称半导体芯片)”计划,确立以赶超美国集成电路技术为目标。随后日本通产省组织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东芝等五家公司,要求整合日本产学研半导体人才资源,打破企业壁垒,使企业协作攻关,提升日本半导体芯片的技术水平。

  日本的计划也差一点儿夭折,各企业之间互相提防、互相拆台,政府承诺投入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关键时刻,日本半导体研究的开山鼻祖垂井康夫站了出来,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将各怀心思的参与方们捏合到一起。

  垂井康夫的说辞简单明了:大家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改变日本芯片基础技术落后的局面,等到研究成果出来,各企业再各自进行产品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孤军奋战的困局。

  

本文来源:新浪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