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国吸引外资大降 商务部称无关反垄断
7月中国吸引外资大降,让外界不免联想,反垄断大操大办,是否吓退了外资。
商务部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吸引外资金额由6月的同比增长0.2%,迅速转变为7月的同比下降16.95%。
与此同时,包括奔驰、微软、高通等外资巨头都在近日遭到了反垄断调查,欧美商会人士近期纷纷表达了对中国的反垄断调查的担忧。
针对外商投资“被吓跑”等忧虑,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昨日表示,吸收外资数据在个别月份有一些波动是正常的,不足以反映整体走势,更不能去跟反垄断调查挂钩,“全年利用外资的规模仍然会维持一个稳定平稳的发展”。
单月跳水难以反映整体走势
商务部数据显示,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78.1亿美元,同比下降16.95%,相比6月的同比增长0.2%大幅跳水;今年1~7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11.4亿美元,同比下降0.35%。
分国别看,1~7月吸引外资的数据也传递出一些疲软的信号。作为传统的投资来源地,日本对华投资28.3亿美元,同比下降45.4%;美国对华投资18.1亿美元,同比下降17.4%;欧盟28国对华投资38.3亿美元,同比下降17.5%。
吸引外资数据的疲软,尤其是7月FDI同比大跌,引发广泛解读。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莉对媒体表示,7月外商投资下降有短期因素,通常上半年外商投资到位,7月作为下半年的开始,可能大幅下降;从长期因素看,日资加速撤出、劳动密集型投资转移、港澳台以贸易为主的投资减少等因素亦造成外资快速下降。
但沈丹阳昨日表示,在国内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吸收外资数据在个别月份波动是正常的,不足以反映整体的走势。
事实上,中国吸引外资数据一向随着具体项目的落地情况起伏较大。数据显示,今年1~2月,中国吸引外资实现开门红,同比增长10.44%;3月同比下降1.47%;4月同比增长3.4%;5月同比下降6.7%;6月趋于持平,微弱增长0.2%。月度数据波动明显。
与此同时,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从整体来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2013年增长9%,达到1.45万亿美元。该组织预测,全球直接外资流量2014年将增加至1.6万亿美元,2015年达到1.75万亿美元,2016年达到1.85万亿美元,资金流的增加主要受发达经济体投资的驱动。
在整体均呈现复苏性增长的情况下,有望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中国表现不会太糟。
沈丹阳的分析是,今年全年利用外资的质量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会继续超过制造业,并且比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和一些重点鼓励发展的制造业会有所发展;沿海的利用外资增速在下降,但是中部地区利用外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
“全年的利用外资,估计应该基本保持去年的水平。”沈丹阳说。
否认反垄断针对外企
2013年初,《反垄断法》突然发威,在多个行业开出罚单,今年以来势头更盛,包括奔驰、微软、高通等外资巨头都遭到了调查。
针对舆论“反垄断针对外企”的担忧,沈丹阳昨日表示,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开展调查是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内容。查处垄断行为是国际通行做法,在中国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如果触犯了法律都应受到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他说,《反垄断法》实施6年来,接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既有中国本国企业,也有外国企业,并非只针对外国企业。在《反垄断法》面前,所有企业一律平等,不存在“排外”的情况。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所长何曼青对《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表示,前几个月,一些重点国家吸引外资金额的下滑,不仅由于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也与国际政治形势有关,比如中日、中美在政治领域的紧张关系。在此背景下,(密集执法)确实会影响吸引外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外企也不必误解,因为中国垄断性行业,诸如金融、能源领域的改革动作也在加快。
“但逻辑是,虽然《反垄断法》的执行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但如果这些外企违反了《反垄断法》,也不能不执法。”何曼青说。
8月6日,发改委通报称,近日已经完成了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发改委同日表示,针对克莱斯勒和奥迪的调查已查明存在垄断行为。此前的4日,发改委反垄断调查小组突查奔驰上海办事处,多名奔驰高管被约谈。
除了汽车行业,工商总局专案组7月28日对微软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四个经营场所进行反垄断突击检查,并于8月4日对微软全球副总裁斯纳普一行进行了反垄断调查询问。此前的7月24日,发改委已经确定了高通垄断事实,并向中国公司调查高通的销售数据。
针对外企接连被查,一位了解情况的圈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事实上,发改委在同一时间也调查了众多国内企业,不乏大的央企,但由于阻力太大都无法进行下去。而外企一般对反垄断的环境比较了解,也更愿意配合。此外,如此高效密集的办案执法,一方面带来了很强的震慑效应,但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必然牺牲了严谨。
按照分工,发改委、商务部和工商总局分别负责价格垄断、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反垄断审查,由于其下设机构最高不过司局级,查办国内一些“级别更高”的企业,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2011年,电信和联通意外遭到调查,《反垄断法》首撼央企,但最终却没了下文。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对本报记者评论称,中国在反垄断领域远远落后于西方,差不多100多年。现在外企可能有一些怨言,但是执法都是一步步成熟起来的,对国内的执法也会逐步跟上。
欧美质疑调查公平性
与此同时,外界对于反垄断的标准,哪些企业容易“中招”,以及执法的公平性存在疑虑。
有中国美国商会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2013年以来,许多企业遭遇政府调查,引起了媒体的大量关注。尽管调查对象也经常包括中资企业,但是40%的受访者感觉在价格和商业反腐败专项行动中,外资企业成为突出目标。
今年4月公布的《2014年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中国已经不再是多数会员的首选境外投资地。中国欧盟商会近日则对《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表示,欧洲商界对于外资企业在相关调查中是否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疑虑逐渐加重。
对此,沈丹阳昨日表示,中国政府在建立、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对各类性质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今后更将如此。任何市场主体都应当守法经营,如果触犯中国法律,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信绝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仍将在中国依法开展经营活动。根本不会因为查那么几个案子,就把外商投资企业吓回去。”沈丹阳说。
美国世强律师事务所华盛顿总部负责贸易及反垄断的合伙人埃默森(Eric Emerson)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评论称,通过几年的积累,发改委执法更为自信,2013年之前,中国这个领域的执法进展相当缓慢。可以预见,在未来数月,发改委可能会开出更多的罚单。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认定价格垄断的程度,以及罚款金额,都需要仔细测算,难度极大。过去缓慢的进展,可能是中国的执法部门还在摸索方法,而现在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埃默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