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学术时评专题 |西索观天下 · 俄乌局势

27.03.2022  22:21

俄乌冲突背后的傲慢:欧洲别再把世界拖入灾难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24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信息: 胡春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

观点摘编: 俄乌冲突已持续整整一月,这场冲突与作为“二十世纪灾难源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逻辑如出一辙。欧洲是时候从自己的傲慢中清醒了,不要再一次将人类文明拖到崩溃的边缘。俄乌冲突无疑是冷战结束以来全球范围内最为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之一。如果冲突按照迄今为止的路径继续发展下去,不排除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和升级为二战结束以来全球最惨烈的武装冲突和人道灾难。令人惊骇的是,就连长久以来无法想象的核战争也突然成为全球媒体和普通人关注的话题。 欧洲问题需要欧洲方案,建立包含欧洲国家与俄罗斯的安全框架,促进冲突方尽快结束武装对抗,回归谈判。


中国欧亚战略的“不变”与“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22日

媒体来源: 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

作者信息: 杨成(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

观点摘编: 三十年来,基于冷战终结和苏联解体及其引发的地缘政治结构性变化,中国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新独立国家”建立了各种双多边合作关系,由此建构了自身的欧亚战略。整体而言,这一战略随着国际大气候和地区小气候的变化动态调整,包含着三个“不变”和三个“”。


乌克兰危机孕育两只黑天鹅, 中国稍有不慎就会两头落空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8日

媒体来源: 文化纵横

作者姓名: 黄靖(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美国与太平洋研究所(筹)所长)

观点摘编: 目前,俄乌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但在美国和北约拒绝直接干预的情况下,俄罗斯凭借其碾压性的军事优势应该能够控制局面,进而达到分解乌克兰、重创其军事力量、断绝其加入北约之路的基本目的。尽管局势尚未明朗,但俄乌战争已然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将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产生了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一,认为这是自9/11以来中国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其二,认为这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俄乌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但如何应对才是关键所在。


西方“救世主”人设是如何崩的?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8日

媒体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姓名: 丁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观点摘编: 俄乌冲突已经酿成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难民危机,离开乌克兰的难民人数急剧攀升,已接近300万。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打开国门接纳这些难民,但在此过程中,相关国家政客和舆论不时将之与中东难民对比,暴露出在难民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甚至种族主义。美西方对待难民的历史并非如其所标榜的那样充满“人道光芒”,在难民问题上搞“双标”,让它们在乌克兰难民问题打造的“救世主”人设坍塌。


大国经济战:俄罗斯出兵乌克兰背后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8日

媒体来源: 南风窗

作者信息: 华盾(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观点摘编: 发动对乌军事行动,代表俄罗斯已做好承担相应经济代价的准备。包括战争开支和消耗、对乌经贸收入损失在内的直接经济成本,都已在俄罗斯的战争预算当中,但俄罗斯在这场浅争中最大的经济成本并非来自乌克兰,而是泽连斯基当局一直试图加入的西方资本主义联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切割。本次美欧国家及其企业对俄罗斯的经济施压,已经不是正常状态下的经济制裁,而已属经济战范畴。其本质是通过贸易限制和商品、技术、服务的禁运,打击战争所必需的经济根基。


外国战斗人员参与乌克兰战争会有怎样的后果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7日

媒体来源: 国际网

作者姓名: 顾正龙(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智库理事、研究员)

观点摘编: 乌克兰地区雇佣军国际军团的成立,可以说是给国际和平与安全埋下了最具破坏性的祸患。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将是国际冲突史上新篇章的开始。其中“混合战争”的使用以及外国战斗人员和雇佣军角色的制度化,很可能成为关键特征,这种模式可能会在西方遏制中国崛起和未来与俄罗斯冲突中被反复使用。


西方锅里,从未给俄罗斯留口饭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6日

媒体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姓名: 程亚文(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观点摘编: 逆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政治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仍在次第闪现。当前正在持续的俄乌冲突以及掺杂其间的美欧俄多方博弈和全球层面的政治站队,正是全球化挫折中迸发的一起意外事件。它的发生有着某种深层逻辑。


科技铁幕随着俄乌冲突缓缓落下,预示西方科学帝国主义回归?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6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华盾(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观点摘编: 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爆发军事冲突,科技的铁幕正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缓缓落下。随着战局延续,取消对俄合作的美欧科研机构名单不断扩充。法国圭亚那航天发射基地的俄罗斯专家已撤出。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项目与俄罗斯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的合作已中止。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取消了俄罗斯的观察员身份,以及参会和使用大型加速器等实验设备的资格。当然,俄罗斯官方和科学界并不会坐以待毙。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内,依托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原子能、高超声速、人工智能算法、弹药、激光、军事电子技术等领域优势,俄罗斯将尝试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重心转向非西方世界。但这种转向的效果却并不由俄罗斯主观所决定,而主要取决于合作伙伴的意愿和能力。


俄乌冲突下,伊朗核协议谈判或沦为大国博弈“牺牲品”?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6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观点摘编: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之下,伊核协议谈判成为俄美另一“角力场”。原本“临门一脚”或可达成的伊核协议,现又增新变数。作为伊核协议签署方之一的俄罗斯于3月5日提出新要求:美国提供书面承诺,确保在美国取消对伊朗制裁后,俄罗斯与伊朗的贸易不会受西方对俄制裁影响。该要求遭到美国当场拒绝。由于这一“外部因素”,进行了11个月、已经跨入最后阶段的重返伊核协议维也纳谈判于3月11日再一次被叫停。


俄乌冲突使德国经济复苏蒙上巨大阴影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5日

媒体来源: 第一财经

作者姓名: 周方(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观点摘编: 俄乌冲突不仅仅是德国外交、军事和地缘政治的转折点,也使其经济复苏蒙上了巨大阴影。直到2月中旬,绝大多数预测还认为,德国经济将在寒冬之后出现周期性回升,通胀率也将逐步回落。然而,乌克兰局势快速击碎了这些预测,俄乌冲突不仅仅是德国外交、军事和地缘政治的转折点,也使其经济复苏蒙上了巨大阴影。


俄乌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机遇、挑战与选择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4日

媒体来源: 观察者网

作者姓名: 黄靖(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美国与太平洋研究所(筹)所长)

观点摘编: 俄乌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但如何应对才是关键所在。就长远来看,中国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要充分利用美国目前在对华政策上的两难局面,积极同拜登政府对话交流。第二,要加大对欧洲的投入,积极加强和欧洲的交流。第三,由于乌克兰陷阱的存在,美国对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非洲甚至拉丁美洲的战略关注都会下降,这就为中国提供了“布局”的空间。最后,要抓住时机积极“稳定周边”。


重构欧洲“认同范围”?乌克兰危机的深层文化结构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2日

媒体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姓名: 杨成(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

观点摘编:一般认为,俄罗斯当前在乌克兰展开的“特别军事行动”,是俄罗斯基于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北约罔顾俄罗斯安全利益步步东扩,而导致其采取的以攻代守的预防性外交;是西方与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的必然结果,具备双向的“冲击-反应”特征,从而注定本次乌克兰危机无论以什么结果收场,俄罗斯和西方都将再度深陷结构性对抗而难以缓和。这种基于以零和博弈为核心的大国地缘政治解读有其合理之处,但乌克兰危机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体现为俄罗斯与美西方的摩擦、冲突与对抗。这确实是延续八年之久且最终从代理人战争转向俄乌两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兄弟阋墙的关键内容,但绝不是它的全部。相反,俄罗斯的历史观及俄乌两国在苏联解体后不同的民族构建、国家构建及地区构建理念,可能才是导致这一悲剧的深层原因。


管控黑海海峡:土耳其在俄乌冲突中的平衡术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1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曾卓(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观点摘编: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不断升级,俄罗斯与美欧之间的对抗和博弈不断加剧,导致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剧烈变动,全球安全风险陡然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乌克兰危机和俄乌冲突不断升级过程中,黑海海峡这一影响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关键问题再度引发热议。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后,乌克兰当局要求土耳其关闭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禁止俄罗斯军舰出入黑海。对此,土耳其方面做出回应称,土耳其将严格执行关于海峡通行的国际法即《蒙特勒公约》。


乌克兰危机给伊核协议谈判带来悬念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0日

媒体来源: 国际网

作者姓名: 顾正龙(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智库理事、研究员)

观点摘编: 伊朗惯于从地区冲突中获得政治、经济和外交收益,近期爆发的乌克兰冲突使伊朗认为可以从中实现若干战略目标。但鉴于乌克兰不与伊朗接壤,伊朗在乌克兰没有多少影响力。未来俄罗斯对乌克兰军事干预的后果,将决定伊朗选择的命运。


德国“安全智慧”遭遇挑战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8日

媒体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姓名: 胡春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

观点摘编: 随着俄乌冲突激化,德国三届政府多年来围绕乌东问题进行的外交努力宣告失败。二战结束之后,德国逐渐发展出作为国际社会“非军事强国”或“文明力量”的叙述和定位,遵守“军事克制文化”,更愿以规则维护者、冲突调停者角色介入国际争端。但从乌东问题发展到俄乌冲突,德国的调停人角色以及和平主义立场日渐受到质疑。


西索欧洲评论|重整军备、调整外交,俄乌冲突催生德国转折?

发布日期: 2022年 3月1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胡春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

观点摘编: 俄乌矛盾的深层逻辑只能在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之中去寻找。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北约集团国家之间的关系,终于在曾属于苏联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在寻求加入北约的节点上先后发生了断裂。欧盟对于乌克兰的“爱莫能助”,也印证了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呼吁并非虚言,即欧盟缺乏所谓的“战略自主”。考察德国对苏联和俄罗斯的关系,不能忽略其中源自历史的负罪和感谢等情感因素。临危之际的政治宣告,掩盖了德国社会可能会就此面临的困难:未经全社会讨论而形成共识的强军“急就章”,如何能够与根深蒂固的德国反战文化与和平主义观念共处?而后者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立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就在朔尔茨发表讲话的当天,左翼党和绿党的青年组织就表达了不同意见。这么看来,朔尔茨的讲话,可能并不是德国内政外交巨变的开端,而是揭开了德国有关未来道路选择的漫长争论。


认知偏差、平等声索与乌克兰危机的深层原因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8日

媒体来源:《 探索与争鸣》

作者姓名: 杨成(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

观点摘编: 在俄罗斯视角下,普京当前的“特别军事行动”当然是一场砸碎美国强加的、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欧洲安全机制的正当行为,旨在改变苏联解体三十年来俄罗斯和西方不平等的关系结构。问题在于,俄罗斯在借此对乌克兰通过普京定义的“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而可能使其强制中立之时,运用的恰恰是北约强加给俄罗斯的不平等关系的逻辑。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后工业化时代甚至是元宇宙的新阶段正在加速到来,拆解受冷战思维支配的不合时宜的国际制度,构建包容、均衡、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大势所趋。 


西索观欧亚|美欧多国启动SWIFT制裁,俄罗斯扛得住吗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7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袁勋(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观点摘编: 自2014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连续受到美欧等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其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中的“风吹草动”都能成为美欧联合制裁的由头,制裁措施不断增加,制裁力度不断加强,俄罗斯的反制手段和“抗打击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近日,针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美欧日等国相继出台了新一轮的对俄制裁措施,尤其是2月26日美国和欧盟、英国及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禁止俄罗斯的几家主要银行使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此轮制裁涉及金融、能源、运输、科技、出入境管理等方面,规模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手段“烈度”之高,都是以往制裁所不能及的。制裁对俄罗斯和世界经济将造成哪些影响,俄罗斯又会有怎样的回应,都引发各国的广泛关注。


乌克兰危机凸显西方“无助感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6日

媒体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姓名: 忻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

观点摘编: 日前发布的《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把今年的慕安会定调为“摆脱无助感”。报告说,在多重危机影响下,西方国家感到力不从心,失去把控能力,认为已无力改变当前困局。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急剧升级,西方的这种“无助感”再次得到凸显。这很大程度来自西方内部的矛盾与分裂。在乌克兰问题上,美欧之间早就出现明显差异。


西索观欧亚|顿巴斯俄裔的窘境:俄乌战火背后的“夺人之战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6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高杰、林文昕(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观点摘编: 近日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俄军已然深入乌克兰领土内部。难民潮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已出现,俄罗斯认为海外俄罗斯族裔群体屡遭排挤,需要俄国家来团结和维护“俄罗斯世界”。因此,促进俄裔同胞回俄罗斯母国也自然成为各种考量中的一种。乌克兰危机证明离散族群的大规模移民是有可能的,但其本质仍源自民族主义情绪爆发,以及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角力。俄政府也在今年2月19日宣布为来自乌克兰东部地区的难民简化登记程序,且申请难民身份的乌克兰人有机会在俄获得合法身份,之后可进一步获得俄罗斯公民身份。可以认为,此举对尚未完成国族建构、强化认同的乌克兰无疑是沉重打击,也将进一步助推乌克兰亲俄人群转向俄罗斯一方。


西索观欧亚|不惜开战,俄罗斯在乌克兰能否实现目标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5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郑洁岚(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

观点摘编: 此次军事行动似乎是俄为实现其目标的放手一搏。但可以预见,此后俄将因此面临一系列严峻后果:国际形象受损,无法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外交上举步维艰;西方制裁不断加码,军工企业、能源出口、银行业等再遭受重大打击;汇率贬值,通货膨胀,经济持续低迷,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俄不仅无法达成其“重整旧山河”的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周边邻国对俄的离心倾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正如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言,有关当事方应保持冷静和理性,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中东睿评|从积极调停到高调反对俄罗斯,土耳其为啥要刷存在感 

发布日期: 2022年 2月25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观点摘编: 欧洲、中东和中亚是美欧和俄罗斯博弈的重要区域,而处于这三大区域结合部的土耳其,无论从历史与现实,还是地缘政治宿命的角度,都无法摆脱欧亚大陆的复杂地缘政治博弈,特别是高加索、巴尔干和中东地区的复杂博弈。对于土耳其而言,与其在乌克兰危机中保持沉默,还不如更加积极主动地显示存在,这或许是土耳其高调反对俄罗斯的原因所在。但就土耳其的历史和现实而言,土耳其只能在美欧俄之间进行微妙平衡,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利益。


俄军“闪击”乌克兰:中东欧国家胆寒,欧洲内部正酝酿危机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5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忻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

观点摘编: 乌克兰的危机已演变为俄乌间的直接战争,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领土上长驱直入,意味着仅仅一周之前欧洲领导人如同单相思一般描绘出来的“和平”大饼已成镜月水花。随着俄罗斯的步步紧逼,中东欧国家感受到愈加沉重的压力,对欧盟和德法关于“欧洲共同安全体系”的蓝图,也必然会形成愈加强烈的疑虑。过去20年间欧洲政治精英围绕这一体系,进行了无数次讨论,然而面对俄罗斯引发的2008年格鲁吉亚危机和2014年乌克兰危机,欧洲政治精英们其实一筹莫展,毫无建树。而现在,与2008年和2014年相似的戏码又一次上演了。此情此景,必然令中东欧国家胆寒。以此观之,在乌克兰变局推动下,欧洲内部正在酝酿更加微妙的危机。


俄乌烽烟再起,普京三天前的“檄文”已埋下今日之战伏笔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4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华盾(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观点摘编:在普京宣布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全境将进入战时状态。普京曾就乌克兰局势发表了一次近一小时的电视讲话。之后,普京宣布俄罗斯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为独立国家,并签署相关总统令,俄武装力量进入顿巴斯“维护和平”。普京21日的讲话是一篇“檄文”,是对承认顿巴斯两“共和国”独立及后续可能行动的动员令,也是对行动正当性的宣示和背书,其中细数了乌克兰的十宗罪和北约的七宗罪。


秀肌肉、自恋、作秀,还给中国“挖坑”:乌克兰危机中的英国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4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李冠杰(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

观点摘编: 乌克兰危机加深,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英国比其他“四常”更加活跃,穿梭于俄美之间。英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军事和资金支援,通过外交途径建立联盟,旗帜鲜明地抵抗俄罗斯。英国还加强政治和外交叙事,占据道德和法理阵地。英国常标榜自己是自由民主的捍卫者,把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政策看作是对西方民主的破坏。英国也开始了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此外,英国集中精力应对俄罗斯行动的同时还忘不了顺带抨击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英国政府需要换位思考,对于大国而言,若无力解决问题,不卷入、不参与就是最优选择,也是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


法兰西雄心因乌克兰危机遭重创,为何它对俄罗斯仍留有余地?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4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薛晟(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讲师)

观点摘编: 对法国来说,乌克兰危机带来的最大打击或将是对法国主导并持续推动的欧洲“战略自主”的打击。此外,发展至今,乌克兰危机已经对马克龙的选情带来了消极影响。 在欧盟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之后,最为直接的影响将反映在能源问题上,法国的农产品也将深受其害;对俄制裁也意味着将会中断俄罗斯在国际贸易中选择欧元以达到“去美元化”的趋势。法国迄今为止依然在乌克兰危机上对俄留有余地,在《新明斯克协议》已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尽力维持“诺曼底模式”下解决当前乌克兰危机的可能性。


西索观欧亚|转折点或已现,俄罗斯为何却承认乌东两地独立?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2日

媒体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姓名: 杨成(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

观点摘编: 莫斯科时间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全国视频讲话中宣布承认乌东民间武装自称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为独立国家。俄罗斯对西方“极限施压”主要是吃准了实力下行且不得不从阿富汗等地战略收缩以便集中精力对付中国的美国难以承受同时对中俄实行“双遏制”的巨大成本;另一方面,俄罗斯断定西方会因难以承担“失去”乌克兰的巨大地缘政治影响及其多米诺骨牌效应而有可能作出让步。


慕安会危机背后的欧洲安全困境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2日

媒体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姓名: 姜锋(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

观点摘编: 2月22日,第58届慕尼黑安全会议20日落下帷幕。一向专注探讨危机问题的慕安会本身成了危机议题,这很有象征意义,展现出欧洲安全问题难解的困境。其一,欧洲的持久安全应该是整体安全,只有部分国家安全的欧洲不可能是安全的欧洲。其二,俄乌危机剑拔弩张,双方清算的却是30多年前美国留下的旧账。欧洲正在经历二战以来最危险的时刻,这是西方各国领导人在本届慕安会讲话中不约而同透出的一个共识,而且危局暂时没有找到出路。人类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只有相互理解与合作才能克服挑战,实现人类的整体和平与福祉,这是符合时代的精神,国际间的任何集团政治都与此背道而驰。

初审 / SAGGAS 编校 / UC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