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学子曾繁宇:中印边境上外兵

15.04.2021  19:28

军人”这一身份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品质和严格的要求,自律、勤勉、坚韧、无私......成为“军人”之前,他们或许也曾迷惘,也曾稚嫩,而一穿上军装,眼里便是职责和无畏。

  上外国际教育学院2018级的曾宇同学便是如此,在中印边境线上,他就是那个勇敢向上的学生兵。

一场奔赴山河的试炼

2月11日早上,西藏某处的天空才蒙蒙亮,曾繁宇和往常一样,开始了他今天的训练日常。虽说当天是除夕,但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每一天的训练依然不能落下。只不过,当天的训练结束后,可以去看场篮球比赛,有空还可以玩一玩套圈。

曾繁宇所在的连队位于西藏西南部,距中印边境线不远。群山连绵,雪峰连片,一些内流湖散布期间,居民点大都在山间谷地,一年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暖季在7、8月份,其他时间都属于或近似冷季。因为高海拔的原因,气候极度干燥,繁宇直到现在不是嘴唇干裂就是脸或手开裂。

在主动申请去西藏前,曾繁宇在广东度过了他新训的日子,参加了许多比赛,在专业知识背记比赛中还拿了奖。疫情爆发后,他在那里度过了最严格的部队生活和训练。他回忆说,每天都要戴口罩,为了避免发烧隔离,即使广州很热,士兵们宁愿穿着厚衣服,多出点汗。

来到西藏后,他发现边疆的军队里很少会有“学生兵”,一般都是在外饱经风霜、身体强硬的老兵。相比之下,21岁的曾繁宇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跟其他军人被高原的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相比,他白净的脸看起来就不像是个“当地人”,从小在城市里生长的曾繁宇,带着一股子“书生气”。做翻译工作时,他的眼睛藏到了眼镜后面,是连队里少有的戴眼镜的小孩,这样看起来不仅不酷,甚至还有点腼腆。

但是一训练起来,所有人都不敢轻视这个学生小伙子。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曾繁宇可以一口气坚持跑几千米。在终点计时的人最先记住了他,每次训练的时候会特别给他加油。久而久之,很多士兵都认识了他,知道有个学生兵特别厉害,“体能比想象中厉害多了”。这背后,曾繁宇要付出比其他士兵更多的努力。如果跑太快或者上楼太快,高原反应让他胸口疼,需要每时每刻调整呼吸,但他一直在努力适应。

对于部队的集体生活,曾繁宇同样适应得不错。边疆地区是多民族融合地区,文化上的丰富多彩总能给他带来很多乐趣。西藏和上海有些时差,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比内地晚一些,到了休息时间,手机都会发下来,每天能使用手机的时间并不多,这也是一天里少有的个人时间,他会给家人打电话,和同学聊“新梗”。

为国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说到何时有了入伍的想法,他说,“第一次了解参军政策是学院组织的征兵宣讲,抱着好奇心去听了听,当时只觉得政策很不错,但是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真的会参军。”家人也从来都没有想过,他会去参军。

不过,最终他勇敢做出了选择,奔向了青春岁月的尝试,奔向了人生经历的改变,奔向了身心蜕变的锤炼,为国防事业贡献他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繁宇在军队里最主要的工作是文稿的翻译和校对。当下他想尽一切努力把手头的翻译工作做好,能在复员前给单位留下一本更为完善的译作,为单位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他还调侃道自己目前有一种有点“不自量力”的规划,就是想读硕读博,将来能够回到上外教书,除了“军人”的身份,“教师”一职也是他的梦想之一。

面临成长中的选择,曾繁宇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有充足的动力。今年夏天,两年兵役即将结束,他要重新开始大学生涯,完完全全的新的开始。有人问他:“回到上外,同级的同学已经大四,两年的时间在部队你会不会后悔?”这似乎是他选择参军之后听到的最多的问题了,“与其说比人晚了两年,不如说是非常必要的,能重新开始,不会觉得累。

俗话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选择不同,感受各异,曾繁宇觉得,选择当兵很值得,会收获一份特别的经历,认识来自各地的战友,守卫国门,履职尽责,向英雄学习,向理想致敬。这是爱国主义的必修课,也是青年成长的加速器。

希望更多想要参军的同学能坚定信念来到部队,为国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也为自已的成长添砖加瓦。参军是一个有付出一定有回报的选择!

在曾繁宇最喜欢的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别人眼里的幸福不会是你自己的幸福,埋在自己心里不愿说出的害羞的满足才是自己真正的幸福。”前方的路在他眼前铺开,虽然不知道今后会怎样,但在此刻,他的幸福或许他自己都无法言说。

目前,还有26位像曾繁宇一样的上外兵。他们当中,最北端的在青藏高原戍边,最南端的在海南三亚驻守,还有同学在深圳担任海警、在东部战区陆军戍边、在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工作……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各地,或守卫边疆、或保卫城市,都在守卫祖国、守护人民。

2020年,上外毕业生入伍率位居上海市同类高校首位。今年是军改后的第一次春季征兵,30余名上外学子们踊跃报名,经过选拔,共8名学子投身军旅,加入上外兵的行列。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杨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