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顺利举办暑期系列学术活动

17.08.2022  17:37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成为“新外语”学科创新发展的导向之一。由此,2022年6月30日到8月9日,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立足新文科建设和国家对外战略的需求,经过精心筹划,推出了“中西互鉴·文学理论研究新视野”、“新文科背景下科技赋能外语教育”以及“跨文化与国际商务沟通”系列学术讲座,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以23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及工作坊为国内外学者奉上了暑期“充电”大餐。

       

中西互鉴·文学理论研究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

  6月30日至7月28日,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团队推出“中西互鉴·文学理论研究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系列讲座主要围绕中国学者视角下的西方理论话题评述和全球理论视野下的中国问题研究两个维度展开。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四川大学王一平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陈榕教授、南京大学但汉松教授和浙江大学张逸旻研究员分别就非人类转向背景下的当代叙事学研究新进展、“新怪谭”科幻文学的创作与批评现状、哥特审美中三大核心概念(崇高、暗恐与卑贱)的关联和区别、拉卡普拉“后创伤”理论对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的启发、20世纪下半叶英美抒情诗人对传统抒情诗创作范式的挑战与重构等话题展开详细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李锋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锦编审分别就物转向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物叙事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问题与中国视角、中国“才学小说”与西方“百科全书式小说”的对比研究、福柯“中国百科分类”及其现代语言观的媒介学阐释等话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专家们在讲座中展现出对国际前沿话题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国现象、中国问题的独到见解。他们旁征博引,融通中西,充分展现出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意识和学术担当意识。

新文科背景下科技赋能外语教育”系列讲座

  7月12日至8月9日,外国语学院推出“新文科背景下科技赋能外语教育”系列学术活动。该系列学术活动由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CALL)与上海财经大学-思爱普联合研究中心协办,包括8场专家讲座和1场设计思维工作坊。该系列讲座受到普遍关注,累积吸引超过3000多在线观众。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CALL)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唐锦兰教授回顾了CALL的定义及内涵、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介绍了移动语言学习以及在线协作学习等CALL研究的最新的发展趋势。高雪松教授、陶坚博士和韩晔博士梳理了国内外2010-2020年混合式外语教学研究脉络与主题,分析教师对混合式外语教学的认知与实践中存在问题,并建议教学策略。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分享了在技术赋能英语阅读与写作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教师需要提升教育数据素养,并在教学中加强社会性理念以期适应外语教学范式转变。

香港大学蒋联江博士聚焦数字多模态写作(digital multimodal composing, DMC)研究与教学,并介绍了自己在该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 西交利物浦大学邹斌博士详细介绍并演示自主研发的基于大学学术英语的人工智能辅助口语学习软件,并分享相关促学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梁茂成教授详细介绍语言大数据与语言智能技术核心概念,并结合具体案例讨论语言智能技术应用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北京邮电大学的郑春萍教授介绍了团队运用机器学习和多模态学习分析对真实教学场景下英语演讲能力多维度评估的研究和实践。最后一场讲座由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多语种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创新团队赵珂教授、张洁博士、陈修文博士、李健博士汇报在“多模态视角下技术赋能多语学习研究”方面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

该系列活动的最后环节是由上海财经大学-思爱普联合研究中心举办的主题为“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促进生生、师生互动”的线上设计思维工作坊。工作坊采用邀请制,邀请到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8所大学的教师团队和学生代表参加。工作坊以“如何为大学低年级学生重新设计在线互动互学体验”的设计挑战为目标,在SAP资深设计思维教练带领下,参会师生体验了设计思维方法流程,深入了解设计思维的基本理念、底层逻辑、实施步骤,体会设计思维方法的独特魅力。

此次系列学术活动的主题具有系统性与前沿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系列讲座的话题覆盖虚实教学环境、教育技术、外语教师和学习者视角,聚焦CALL与MALL教学新理念,多模态写作、多模态分析与测评,在线学习投入和互动,AI与虚拟现实技术与多语教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发展等前沿问题。活动的成功举办拓展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赋能教学的理论视野,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同时这也是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特别是“多语种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创新团队对标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交流的积极探索。

跨文化与国际商务沟通”系列学术讲座

  7月18日至7月29日,“跨文化与国际商务沟通”系列学术讲座活动也如期展开。此次系列学术讲座是由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上海财经大学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办,上海财经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联合跨文化研究中心承办。该系列讲座邀请了五位在跨文化与国际商务沟通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聚焦跨文化性(interculturality)与跨文化商务沟通研究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下的跨文化与国际商务沟通发展新路径。

  来自葡萄牙波尔图理工学院的Clara Sarmento 教授从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诠释了当前跨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以及她带领的跨文化团队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和葡萄牙商务领域交叉研究前沿成果。法国蒙彼利埃大学Nathalie Auger教授分享了以跨文化性为思考框架,运用自反性(reflexivity)和对话机制,帮助学生解构对其他社群刻板影响的跨文化教育方法。国际跨文化研究院士、伦敦大学学院祝华教授通过互动探究新范式,阐释了跨文化性中参与者文化身份在互动中的权力不平等、他者话语体系的动态构建和重建。亚太商务沟通学会副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朱云霞博士基于情境认知的理论框架,开发了包含主-客-位连续性、相关性和未来导向性的三维矩阵模型,用于全球经理人与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话语分析。英国利物浦大学高爽博士以桂林阳朔地区旅游游客评论及饮食为载体,研究食物及其制作方式呈现出的中国文化、背后权力和意识的权衡等跨文化性特征。

  该系列讲座为国内高校为主体的师生们展现了一场跨文化前沿研究的学术盛宴,既呈现了流动跨文化性和国际商务沟通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呈现了当下跨文化性在商务沟通、民族、种族、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交叉性研究,为在线学者们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全球视野,以及中国更好了解世界、跨文化研究更好服务国家的对外商贸发展战略。

本次推出的三大讲座系列以高水平、高强度和高交叉为特色,是外国语学院为适应新文科建设需求和发挥自身学科特长所展开的一次有益尝试。活动由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的外国文学、外语教育、跨文化商务沟通等团队牵头组织,一方面瞄准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方向,强调跨学科和跨领域专家合作,打造优秀交流平台和学术品牌,为国内外学术共同体建设贡献上财力量;另一方面也较为全面地展现出学院优秀学术团队的整体风貌,加强了与国内外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了锻炼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和扩大上财外语学术影响力的积极作用。

(供稿:丁冬、沈娴敏、宋明、汪小萍、张洁、谭慧玉、张思佳     供图:杨国静、张洁、谭慧玉、张思佳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2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