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双响”!上海城市国际传播最高奖“银鸽奖”揭晓

22.02.2022  16:48

上海市第十六届“银鸽奖”(2021年度)评选结果于近日揭晓,上外两项目解锁“最佳”。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华文化感召力,进一步增强全球叙事能力,第十六届“银鸽奖”评选活动依托IP SHANGHAI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广泛征集反映上海城市形象的外宣作品和对外传播的案例活动,共收到参评作品600余件,214件参评作品荣获本届“银鸽奖”。

银鸽奖”由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组织,是上海市外宣最高奖项。

01 最佳出版

《“记·译·传”: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系列译介产品》

《“记·译·传”: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系列译介产品》,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走访调查三十余所单位得出的社会研究报告,包括《多语种非遗”译名册》《多语种非遗百科》《口述·非遗》等多个译介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前中国非遗国际传播意识不足,对外传播内容缺乏生动性、传播形式较为分散、传播主体较为单一。其背后原因体现在:缺乏基于口述史等的基础文献资料、缺乏优质有效的多模态文本译介、缺乏对非议国际传播环境的认识和分析利用。

上海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形态多元,记述着上海这座历史城市的发展脉络。上海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通过记述的文献化、翻译的标准化以及投放渠道的多元化,以上海14项非遗项目为例,结合落地实践提出对策和建议,构建“记·译·传”“金字塔”模型,将中国非遗国际传播模式化,让更多青年人能够参与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


02 最佳活动 / 案例  

创建全球话语体系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秉持“多语种+融媒体”建设理念,整体策划“建党百年”国际传播方案,依托学校49种授课语言开展多平台跨语际实践,融合中外师生学者话语推进多视角跨文化叙事,以首批教育融媒体试点工作赋能多模态跨媒体传播,发挥高校优势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助力全球话语能力提升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积极探索伟大建党精神的国际传播路径,多语种、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建党百年”的初心使命和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多语种译介党史,讲述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开端”。 上外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战略合作,以展览为平台,组建多语种融媒体师生团队,结合建党初期历史档案文献的梳理与翻译,完成英、法、俄、阿、西、德、日等7个关键语种的展陈和外宣文案约40万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中共建党历史多语种语料库”,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词汇和表述通过“译品译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生动故事。上外还承担上海市哲社委托课题,开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英、法、西、阿、俄、德、日语国际传播研究。

校媒通力合作,推出多语种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 在上海市外宣办的指导,上外组建英、俄、法、德、西、日、阿等6个语种中外师生团队,与《新民晚报》社推出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 Shanghai through Our Eyes )英文版和精选多语种版,完成89个短视频字幕、近百条外宣文案英译、36集共计4万多字多语种视频字幕译介,以及项目同名书籍10多万字文稿英译工作,在通过海内外社交媒体和上外多语种网站群等平台发布,助力塑造中国共产党可信、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

组建学生记者团,开展“多语种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活动。 上外组织28个语种近300名师生,以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为党史故事讲述的切入点,深入实践、行走观察,撰写100余篇纪实,发布多语种图文报道和系列微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让党史故事接地气、传得开、讲得好。上外还成立师生理论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录制实景视频微党课,突出国际比较,多语种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上外还策划“外国人看中国”等专题,积极组织外籍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用母语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的海外受众。

励学者在国际媒体积极表达中国观点,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 上外首批入选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分中心,充分发挥国际传播能力优势,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带头、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建立外文网络评论作者队伍,围绕“建党百年”主题发布外语时评文章,以学术观点引领国际传播主流,主动对外宣传阐释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一年来在国外重要报纸和期刊累计发表100余篇多语种评论。其中,胡春春副教授在德国外交政策期刊《世界趋势》( Welt   Trends )发表《从乌托邦到现实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获期刊封面推荐;土耳其留学生法陆克撰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能源安全视域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中国范例》等英文评论介绍中国经验,在多家国外期刊和社交媒体平台发表。

内外联动开拓国际传播网络,精准分众化传播。 上外依托多语种网站、海外社交媒体、国内主流媒体等构成的多维度海内外媒体矩阵,形成层次分明、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国际传播网络。上外以“CPC100”为主题,在学校28个语种网站群陆续采编译介主题文章近百篇,并共建上海市松江区融媒体英文频道,发布建党百年系列作品。上外新闻传播学院与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合作建设的“融媒体背景下构建对外传播体系的实践创新”项目,入选“2021年度全国地方党媒融合发展创新示范项目”榜单,成为上海地区唯一入选的项目。

Z世代+短视频,体验式展现中国形象。 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期间,上外“小叶子”志愿者组成一支具备对外传播和全球话语能力的25人多语种“体验官”队伍,以Z世代年轻人视角,以多语种短视频方式聚焦外籍人士参加进博盛会、融入上海这座全球城市、在中国遇见世界的经历与体验,展现中国共产党治理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姿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进博会溢出效应扩大和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外宣支持,助力中国国际形象提升。

近年来,上外围绕服务上海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探索“多语种+高校融媒体”模式,发挥外语优势,提升叙事能力,以全球知识和全球话语构建为目标,以“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融合为途径,以国别区域高端舆情智库群和媒体传播矩阵建设为协作平台,助力国家对外话语战略,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中国故事海外讲述打造传播渠道,为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初审 / 编校 / 柳源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