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深处的爱】夏鲲:扎根一线十年 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

12.10.2017  14:36

    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扎根一线十年,长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没有错失过一次国奖;在比赛季经常整个暑假不休息,还曾经和学生一起挤硬座,打地铺参加比赛;虽然他是一名80后,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鲲哥”,但是头发中已经夹杂着不少白发……他就是电气工程系主任夏鲲副教授,入校10年来,夏鲲老师以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决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想创新、能创新的环境,并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来。

 

    “只要学生需要,我就会一直指导下去”

    夏鲲老师2007年从合肥工业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就来到了上理工。回想起第一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夏老师记忆犹新,“那个暑假每天从家里往返学校要4个小时,整个假期只休息了3天。不过第一次参赛就拿了全国一等奖,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直到现在。”过去十年,夏老师指导过本科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智能车三大赛事,为学校赢得各类创新比赛国家级荣誉18项、省部级荣誉数十项。当被问及有哪些指导学生创新的秘诀时,夏老师笑着说,“不敢说有什么秘诀,指导学生创新真的很难,除了要花大量的时间跟学生在一起,还要不断提升眼界和技术水平,丰富比赛经验,同时也要保持好的心态。”

    学生竞赛期间,夏老师经常带队进行比赛,针对竞赛内容进行有效的场外指导工作,包括分析竞赛的规则、题目的关键技术点、难点,制定技术方案,把握比赛进度等。而在平时,只要有时间,哪怕是午饭后的间隙,他都会来实验室转一转,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他用身体力行赢得学生的心,正是因为他的付出,他带过的学生90%的都会继续选择读研,而且大多数都继续留在夏老师团队,他本人也连续6次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优秀指导教师,这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历史上也极为少见。虽然知道创新项目硕果累累,他仍然在一线坚持着,“指导学生比赛经常要熬夜,年轻的时候还撑得过去,现在也经常感觉有点吃不消”夏老师笑着说,“不过只要学生需要,我就会一直指导下去。”

夏鲲、隋国荣老师带队参加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引导式教学让学生更想创新、更能创新

    夏老师专业技能强,有着丰富的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在长期指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他将教学方法从过去一味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他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养成重在老师的‘引’而不是‘教’。”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大胆提问,鼓励他们探索科技前沿,开展国际交流,同时也进行教与学的相互探讨。学生李涵是全国科研创新竞赛的“获奖达人”,也是学校110周年校庆大会的学生发言代表,在大学期间他就创立了航空科技公司。李涵非常感谢夏老师在无人机技术研究方面对他的指导,“夏老师尊重我们的兴趣,从不直接布置研究题目,他鼓励我们研究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在夏老师的影响下,我们喜欢主动探索科技前沿热点问题,而不是完全跟随老师、依赖老师。”

    在第十五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李涵团队的《机载720°拍摄——VR影像观察装置》荣获一等奖。作为指导老师,夏老师对李涵在几次比赛之后得以快速成长感到非常欣慰,他说,“这个项目从最初的创意到最后实施过程,都是李涵带团队自己实施的,我就帮忙加工润色。”此外,在夏老师支持下,李涵大四时去欧洲参观了许多顶尖的工科实验室,了解到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让他受益匪浅。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抢着”加入夏老师的实验室,在夏老师的引导下,众多像李涵这样有着善于发问、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特质的学生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在十年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指导老师夏鲲连续六次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穿针引线”编织创新育人“朋友圈”

    “在学生准备创新比赛的过程中,包含有学生团队组建、技术指导、人财物保障等等非常多的工作,我不可能全部包揽,学生有的又做不来,我就要帮学生‘穿针引线’,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随着比赛层级越来越高,参赛范围越来越大,与夏老师一起参与创新育人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广。他和学校教务处和学院行政负责老师合作,对接好创新团队需求,为团队寻找更多的人、财、物的支持;他和实验室老师、辅导员老师进行合作,开展引导式教学并且有效组织学生形成高效的团队,服务学生全身心参赛;夏老师还充分发动研究生等高年级学生,利用传帮带助力更多学生参与创新。曾经和夏老师一起指导学生的辅导员冯磊老师介绍说,“夏老师指导学生创新比赛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他非常注重团队建设,学生们都以能进入夏老师的团队而感到骄傲,老师们也都很愿意与他合作。”

    夏老师一心想着学生,一心为了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碰到的技术难题,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学生们常常称呼夏老师“鲲哥”,把他比做团队的“定心石”。学院党委书记陈海瑾介绍说,“夏老师在教学、科研以及指导学生创新比赛当中都做得非常优秀,他总是主动为团队着想,从不计较个人付出,所以他的创新育人团队也越做越大,目前他正牵头以‘立体化分类与综合培养模式推动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为案例申请学校的教学成果奖,我想这也是我们坚持‘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办学特色的最好体现。

夏鲲在指导学生们

 

 

 

供稿:党委宣传部 王丹

编辑:新闻中心 董真

原文刊登于上海理工大学报第307期(总第547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