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华:让世界看见中国手工艺之美

23.07.2018  00:14

  把危机当成创新契机,寻找合作共赢良策;将绣娘带出深山,让世界看见中华手工之美;带年轻人走进大山,用时尚致敬传统文化精髓……夏华心心念念的是把中华手工艺之美推向世界,创造新价值。

  

  夏华与绣娘行走在伦敦

  走进夏华的依文城堡,最吸睛的是那些美不胜收的刺绣服饰,或鲜艳撞色,或冷色简约,半空中悬挂着圆形水波纹状的花布装饰,那是展开的半身裙……夏华的助理阿雅告诉记者,这些只是很小一部分展品,好多作品都正在外展览。在城堡三楼的一间小型会客室里,记者采访了夏华。

  前不久,夏华当选中国手工编织协会副会长,这个新的身份让她更忙碌了。多年来,她对女性手工业的发展有着深深的执念,“手工业要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充分挖掘、传承、凝炼和提取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中的时尚元素是创新的一大途径。以国际化的思维引领传统手工艺与时尚大品牌对接,联动发挥各方优势,让世界看见中国美,让传统手工创造新价值!

  每一次危机都是创新的机会

  从1994年创立依文,二十多年间,夏华跨过了太多的坎儿,“每一个挫折都是好事,因为只有在挫折面前,我们才能更冷静、更清醒地去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创新”,是她一次次带领企业走出困境的法宝。

  回想2003年“非典”时期,人们尽量减少外出,很多单位让员工在家工作,而商场或关门或门可罗雀。依文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整整一季的产品都没能与消费者见面。“恰恰每一次危机都是创新的机会。”夏华把公司的高管全都召集到自己家,坐在客厅的地板上开会,人人都戴着口罩,冥思苦想着如何才能不通过商场等公共场所就把产品卖出去。经过长时间探讨,他们尝试推出“管家服务”项目。消费者不需要走进商场,而是通过电话预约,让“管家”来到消费者身边量体和设计一年四季的服饰。一对一式的服务不仅有效减少了消费者的外出,更让依文从此逐渐建立起来了一个庞大的VIP客户群,至今已经积累了280万的用户数据。

  进入互联网时代,夏华和团队开始做企业个性化着装管理,推出“社群模式”,把用户分成不同的社群。用户不仅在社群中晒穿依文服饰的照片,还在社群里交朋友,互动交流,更新对时尚的认知,形成自己的着装风格,依文也在这种更便捷的互动方式里,增强了与消费者的粘性。

  夏华还建立了面向全球的中国手工艺数据库——“依文·中国手工坊”。“中国手工坊”从2003年就开始收集绣图纹样,历时十五年,已收入接近五千个中国民族的传统纹样,八千多个绣娘资料,并通过数据库与全球的设计师互动,把中国的传统手工艺真正变成了一种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依文集团还和服务众包平台“猪八戒”及一些年轻创业者联合创建了供应链服务平台——“集合制造”,全国四百多家工厂、一千六百多个设计师工作室在平台上建立起一个弹性合作的柔性供应链,十几万卖家可以在平台上集合生产、集合设计、集合销售。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定有胸怀、有格局,而企业成功靠的是合作,不是竞争。

  使命感促使夏华思考产业链的上下游,因为只有优质工厂加上好的设计师,才能生产出来好产品,再搭配好的卖家,也就打通了整个产业体系。夏华相信未来会有一种企业家叫“产业企业家”,能整合全产业链合作才是共赢的良策。

  绣梦计划中的三掬泪

  

  夏华带绣娘们参加2018依文春夏主题发布会

  在人们印象中,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是理性的,但夏华让人感受到她柔软的感性。“做手工艺、开展我们的‘绣梦计划’这些年,我哭过三次。

  十多年前,夏华第一次去贵州给绣娘们做培训,在大山里的县城租了个宾馆,与绣娘们约定上午九点开始培训。工艺师和设计师都到齐了,但绣娘却一个也没来。直到下午四五点,她们才零零散散赶到。夏华坐在进县城路口的高处,看着崎岖的山路上零星出现的身着盛装、背着干粮、步履蹒跚赶来培训的老绣娘,她流泪了。从那以后,夏华决定再也不让她们如此辛劳地赶来培训,她把培训人员分成小分队,深入大山深处为绣娘们做培训,解决了绣娘们年纪偏大出行不便的问题,也抚平了她内心的疼惜。

  在夏华眼里,这些绣娘们是中国传统手工精髓的持有人,不仅要让她们的技艺获得应有的价值,还要给予她们精心细致的呵护。

  夏华第二次落泪是在2016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她的时装周大秀上,她将绣娘变成了最重量级的主角,织布机成为秀场最抢眼的装饰。这是一次传统手工艺与集邮文化、黄金艺术的跨界合作,通过设计与再创造,借助时尚的力量,使传统文化契合时代的脉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大秀结束后,十多个绣娘在现场久久不肯离去。

  第二天夏华带着绣娘们去了故宫,她们在故宫里唱歌,许多年轻人都围着她们拍照。“多年前承诺要让国人看到绣娘们的技艺,那日终于得偿所愿了。”说这话时夏华的眼眶微微泛红。

  在贵州的大山里,夏华曾告诉绣娘们,将来一定会带她们去北京,她们听罢都拍手叫好,而说要带她们去伦敦,却全没了声响。因为老人们不知道伦敦在哪儿,没听说过。

  2017年,夏华完成了她对绣娘们的第二个承诺,带她们去了英国伦敦。安德鲁王子带着绣娘们去了白金汉宫,门口的游客都在等着卫兵换岗的时候跟他们合影,而绣娘们走进去的时候,卫兵们却抢着跟她们合影。“我看到那场景,觉得无比自豪。”绣娘们兴奋地告诉夏华,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能来到英国伦敦,看到大本钟、伦敦眼,并且在伦敦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看到她们那么开心,夏华眼中溢出了幸福的泪花。

  

  更让夏华感到幸福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去发掘、呈现传统手工之美,给更多绣娘创造机会,让她们能在自己家里过上养着鸡、喂着鸭、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快乐日子。

  夏华感叹,她跟绣娘都是彼此生命中的微光,彼此成全,彼此照亮,且终有一日,无数道微光汇聚成万丈光芒,照亮幸福的未来。

  走进大山的年轻人们

  

  “‘中国手工坊’近五千个传统纹样的收集离不开一群年轻的‘耕耘者’。”依文集团每年有几百名年轻人深入边远大山探寻绣娘和收集纹样。一开始很多年轻人会抱怨说,明明是应聘到一个时尚企业,怎么转身就被发配到大山里去了呢?但当6个月后,到了可以申请换岗的日子,他们又都纷纷摇头,愿意再在山里待些日子。问其缘由,可爱的年轻人会说爱上了阿嬷家的酒和那悦耳动听的织机声。

  25岁的彬辛在黔西南州的大山里已经有一年多了,每天穿梭在各个山寨的他几乎认识了那里所有的绣娘。他每天不厌其烦的事就是挖掘绣娘们制作的悦目绣样,拍照上传至工作群中,以便于伙伴们帮绣娘做网上销售。除此之外,他还挨家挨户教老人家使用依文配发的智能手机,教她们拍照以及如何在手机上接订单……

  姜晓飞是依文的设计师兼陈列师。谈到陈列师这个头衔,便不得不提依文在十多个寨子建起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般建在山寨的入口处,馆内布置以当地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陈列山寨传统绣样的手工艺品及服饰,目的是让前来观光的游客能一眼看到当地的传统精髓和文化内涵。而这些博物馆的陈列都是汪晓菲布置的,筹划一个博物馆,他经常是几天几夜不眠不休。

  夏华的助理阿雅,是一位90后中日混血的姑娘。由于身上流淌着一半的中国血统,父母便让她回国读大学。大学毕业后,父母劝她回日本工作,却被她回绝了。“我已经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份事业。”她语气和眼神中都带着满满的自豪感。

  夏华总在这群年轻人身上看到使命感,和对文化的热爱。起初,“绣梦计划”项目启动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觉得工作量太大,费力不讨好,但夏华却非做不可:“这是一件对的事,利国利民利他。”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群可爱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们成功了!

  “中国手工坊能有如今的成就和商业价值,不是因为我,不是因为企业,而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年轻人。”他们庆幸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正在做着一件光荣而伟大的事,传承并光大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

   代代相传的大爱

  

  人生中的每个决定、每个转折,常常是因为某件事,或是因为某个人,而夏华的“依文城堡”除了出自对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还有来自亲人深沉长情的大爱。

  母亲在夏华14岁那年永远离开了,却把爱和美永远留给了女儿。“我第一个时尚老师是我的母亲。”夏华说,小时家里特别困难,没有钱买新衣服,但每年的腊月29晚上,母亲总会像个魔术师一样,一整夜不睡觉,把家里旧的床单、被罩、窗帘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拼成小花布做成一件衣服。第二天早上夏华醒来就能得到一件“高定”服装,这让她觉得非常神奇。每次她穿着母亲做的过年新衣,小朋友们都很羡慕,因为和她们的都不一样。

  那时夏华就在心里埋下了种子:如果长大了,希望能够变成像母亲一样的魔术师,变出美丽的时装。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夏华留校做了老师。一次去福建调研让她的人生发生巨大的转变。她被当地蓬蓬勃勃的下海创业热潮所吸引,回校后,她递交了调研报告,同时还递了辞呈。她开始从卖衣服的售货员做起。1994年,北京依文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成立,夏华年幼种下的种子开始发芽、成长。但依文最初是做男装的,对此她说是来自父兄的爱。

  去北京念大学那日清晨,父亲从箱子底拿出了一件多年未穿过的,已经褪了色的蓝色西装,仔细的抚平衣角,郑重穿上,然后送夏华去车站。火车开了,她看着站台上穿着“最好的”衣服的父亲越来越小……此后,父亲身穿那件褪了色旧蓝西装的身影便定格在了夏华的记忆里。

  夏华是家里的老小,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三个哥哥,从小就很受宠爱,“上大学时,哥哥为了能让我吃上一顿冰淇淋,自己吃了整整一个月的咸菜。”对父亲和哥哥的那份爱刻骨铭心,成了夏华起初执着于做男装的柔情深意。

  父母家人的爱,成为支撑夏华创业的动力,如今她也将这份爱传给了女儿。“作为一个母亲,有时候我担忧一心扑在事业上会对孩子有所欠缺,结果却相反,当你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传递给孩子的正能量,远比一般的陪伴更有价值。

  夏华的女儿在几岁时就跟着妈妈一起走访山寨。之后每年寒暑假女儿都会去山里,至今已连续十年了。女儿毕业前在学校举办了名为“指尖”的展览,展出她走访时拍下的照片,绣娘们和她们的作品让很多观展的人深受感动。

  “女儿写得一手好文章。”夏华很为女儿骄傲。在女儿小的时候,夏华很少有时间陪伴她,与女儿的交流经常是在枕头下面放纸条,女儿大一点开始住校,母女交流就多靠写信,这使得女儿很小就学会了用文字表达情感,也让女儿的文字功力越来越强。有一次女儿送夏华去机场,回来在信里写到:“去机场的路总是很短很短,回来的路却很长很长。”这句话让夏华感慨良久。

  “每一种养育方式都有其价值,我虽然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却培养出了她的各种能力,既有偶然,也是必然。”夏华欣慰自己的身体力行,大爱之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女儿主动做公益,去为大山深处的绣娘们做宣传,去关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夏华常说,“爱是最好的领导力!”她很高兴从女儿身上看到了这种特质。

  “一件事如果真的有价值,真的对别人有意义,那么即使一时找不到商业模式,也一定会有很多人帮着你找到,最终付诸实施。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和结果。

  看着企业不断迭代,不断在科技中创新、发展;看着每次进山,那些绣娘总站在山寨口,拎着白糖,端着已经煮好的荷包蛋迎接她;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头也不回地走进大山,竭尽全力地帮助老人,宣扬中国的传统手工文化;看着女儿在自己的影响下变得善良、坚韧、成熟;看着众人齐心,竖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让世界更清晰地看见中国美,夏华感叹,这种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无与伦比。

来源:中国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