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援疆纪实

27.10.2015  08:45

  2015年10月9日,对于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病理科全体医技人员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新疆一附院病理学科带头人杜祥以《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评审认可》为主题报告的形式,向该院病理科37名医技人员发出了向这一国际标准化评审认证冲刺的“总动员令”:争取通过3年努力,成为国内第三家通过国际认证的病理科,跻身国内病理科“第一方阵”。

  该院病理科主任张巍告诉记者,这一切的变化,源于一份“自不量力”的援助申请,更得益于“目标援疆”、“团队援疆”的新模式——2008年,“医疗援疆”号角再次吹响,一附院病理科几个年轻人在“希望得到对口援助”的一栏里郑重地写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因为他们知道,该院的病理科是全国众多医院病理学科发展的模板,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病理学“国家队”。

   三个为什么”探索援疆新模式

  接到一附院对口援助的申请,时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病理科主任的杜祥反复问自己:入疆为什么?入疆怎么做?离疆后又能留下些什么?

  经过前期充分的讨论和调研,杜祥教授摒弃了“个人援疆”的单一模式,转而提出“团队援疆”新概念——科室通过派遣一支“轮班”制的病理医师团队“入疆”,每人6个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全面的病理临床科研工作,力争经过多年努力后在新疆一附院建立起一个能够辐射全疆地区的,集病理临床诊断、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学科高地。让杜祥教授感动的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医生都报了名!

  时任新疆一附院援疆工作人力资源部部长的杨萍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份从复旦肿瘤医院传送过来的“援疆6年计划”:第一个“三年”着力从硬件、制度和流程层面,打造一个现代化的综合病理诊断平台;第二个“三年”则着力开展临床和医学事业亟须发展的新项目。“有组织架构,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方案,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医院病理科未来建设的蓝图。”令杨萍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计划书中详细到每一年准备要发表多少篇SCI论文等细节,全是干货。

   从“角落科室”到“明星科室

  “尽管新疆一附院整体实力排行全疆第一,而病理科却是倒着数。”一附院院长温浩说,因为当时病理科自身能力的问题,过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外科医生找上门来投诉病理科。以肺癌病理检测为例,原先该院病理科只能简单区分出鳞癌和腺癌,无法进行分子分型。而这一短板让临床医生无法实现对患者的“精准医疗”,一些患者因此而可能丧失接受靶向治疗的机会。

  杜祥教授至今还记得,自己当年循着浓重的甲醛、二甲苯等有害气味才能找到这个“角落科室”,“根本不像一个三级甲等医院的病理科”。而如今整个病理科搬进了敞亮洁净的整层空间,有了属于这一学科规范检测流程的完整空间。光是空间面积就由原来的700多平方米增至如今的近2000平方米,仅从硬件而言,仿佛就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的“姐妹科”,原本不能开展的术中冰冻病理快速检测成为了现实。

  病理亚专科平台建设是当今病理诊断“精细化”分类的一个趋势与要求,为此,“团队援疆”让每一个援疆成员都带来几个新招。如今,在一附院,分子病理室FISH、基因重排、EBV原位杂交、靶点检测等分子病理学均已广泛应用于该院的肿瘤诊断和分型、预后评估等方面,尤其是为肿瘤的临床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使当地的肿瘤个体化治疗更加有的放矢。

  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王坚介绍说,2008年至今,复旦肿瘤医院病理科所有骨干医生都到新医大一附院“轮转”过一圈,12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病理医生先后奔赴新疆传接援疆工作的“接力棒”。难怪当年第一个援疆的王朝夫往讲台上一站,底气十足地说:“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我;我不懂的,我背后还有复旦肿瘤医院病理团队。

   精准援疆”显成效

  学科对学科的“精准援疆”,效果显著。一附院组织部部长曹忠明从病理科的改变看到了未来“医疗援疆”的发展方向,“选好一个科室,齐心协力干到底,3年打基础,3年提升一个水平”。曹忠明说,过去的医疗援疆是“输血型”,最怕“人走”,“手术能做、病能看,人一走,全科水平归零。”而如今,他更愿意与有“造血意愿”的内地援疆医院合作,“人走了,病还能看,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高水平人员队伍”。

  如今的新医大一附院病理科,病理科布局参考并优于复旦肿瘤医院,科室职员从15人增长至37人,亚专科从0个增加到8个,一般小标本切片出报告时间控制在一天以内。而现在张巍和她的同事每天都会定时打开远程会诊网络,为全疆提供病理诊断服务。

  “进步最大的,是过去想也不敢想的科研能力。”张巍介绍,从2010年到2015年,科室共有16个课题立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个,省部级课题9个;从2010年到2014年,全科室共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论文1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6篇。而无论是课题,还是SCI论文,过去对这个“角落科室”而言,都是“”。

  如今,该院病理科每周的晨读会和读片会,还会吸引其他医院同仁自发前来参加。医院病理科还具备了为全疆96个县市的其他病理医生提供培训的能力。与此同时,“医疗援疆”让国家级的继续教育培训班走进了新疆,为当地病理医生“上门传授”新技术、新理念。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援疆”六年后的今天,新医大一附院病理科成为该院及西北地区进步最快的“明星科室”。用杜祥的话来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现了“我们能做的事,你们也能做”的对口援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