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咨询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经济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28.06.2017  03:40

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咨询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经济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此次年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化,促进经济学院能形成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国际化人才。本次年会由上午的“经济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和下午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届国际咨询委会会议组成。

“经济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聚焦创新与全球化

6月3日上午9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7年“经济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子良,台湾大学教授管中闵以及泛海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复旦大学校友余政等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委员代表出席论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诗一致辞。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龙、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Peter Petri,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陈诗一首先致辞,从“人才引进与培育”、“科研创新学术发展”、“智库建设与咨政研究”和“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6年以来取得的成就。

在主题演讲环节,四位嘉宾围绕“创新”和“全球化”这两个主题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心得。

陈龙首先发表了《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发生的未来》的演讲,他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是技术发展与金融创新结合的产物,是未来科技金融发展的趋势。他在演讲中指出了“难普难惠”和“脱虚向实”是金融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并从蚂蚁金服的实践出发,指出金融科技或者说技术驱动型金融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两大问题。

随后,邵宇作了题为《灰犀牛还是新常态:如何走出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低谷》的报告。邵宇在报告中称,近日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以及财政部批准地方政府以土地储备为抵押物发行特定项目债,可能表明全球化已经开始倒转,中国高速成长所依赖的城市化也已经停止。“逆全球化”和“城市化停滞”是正在面临的、看得见的巨大风险,是一头“灰犀牛”。邵宇补充道,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如果“老的”城市化已经停滞,那么未来城市化的空间就在于启动一个深度城市化的过程:由中心城市和卫星城镇组成超级城市群。

短暂的茶歇后,Peter Petri作了题为《逆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报告。Peter Petri在报告中陈述了三个要点:第一,贸易对于全球发展非常重要,自由贸易政策是推动全球贸易的重要手段。当前自由贸易政策和全球贸易体系正受到威胁,需要新的行动来维系全球贸易体系。第二,贸易政策,尤其是美国的贸易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英国甚至整个欧盟范围内,都能看到一些反对或抵制全球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可能是暂时的,但推动全球化需要新的领导力。第三,当前的全球贸易体系其实也面临不错的机遇。Peter Petri通过展示其研究团队所估测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P),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贸易协议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利益,他认为,这些促进全球化贸易的协定即使没有美国参与,也仍然可以获得显著的收益。

韦森的演讲题目是《创新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他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分享了他关于当前中国经济格局和态势的研判,指出创新与产业升级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是改变不了的趋势,他从外贸出口、消费、投资等角度论述了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局面。他认为,在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创新首先受制于科技的发展,一次科技革命能带动一波经济增长;此外,创新还受制于制度和体制,特别是创新需要依靠企业家。

论坛上四位演讲嘉宾带来了思路清晰、分析严谨的演讲报告,并在创新与全球化等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在创新方面,创新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之一,而创新的动力可能来自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制造业整体提升,可能来自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可能来自整个经济与商业生态的重构;在全球化方面,全球化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仍然非常重要,但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仍有能力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届国际咨询委员会如期举行

2017年6月3日下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届国际咨询委员会在复旦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如期举行,这是继2015年10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第一届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功召开之后第二次学术盛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复旦大学校友王新奎、泛海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复旦大学校友余政、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Peter Petri、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子良、台湾大学教授管中闵等经济学院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党委书记石磊、工会主席严法善、副院长陈诗一、田素华、刘军梅、党委副书记尹晨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首先,张军代表经济学院向各位委员汇报了近两年来经济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的探讨。张军强调,学科建设重在人才的聚集。2016年至今,经济学院共引入了21名核心人才,人才梯队的结构日趋完善;学术成果上,经济学院在英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6篇,中文权威期刊11篇,占复旦大学引用频率论文的前十名;学生培养上,经济学院在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制作本科生培养手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付出努力并取得成就。展望未来,经济学院将加大力度筹建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建设经济学院新大楼,充分利用科研优势,提高咨政服务的社会功效,扩大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代表先后对经济学院这两年的快速发展给予肯定,并提出中肯意见。杨玉良建议,既要结合科研与实务,更要将科研提高到思想层面,在这个呼唤伟大思想家出现的时代,引领未来几百年人类的学术成果;王新奎则指出,智库的建设要与科研结合,咨政服务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信息储备;余政从“一带一路”说起,认为经济学院的国际化必须发扬个性和普适性,将经济学与中国国情结合;Peter Petri教授强调经济学院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深化国际合作,使复旦莘莘学子在世界更多角落开枝散叶;黎子良也提出了复旦大学的平台作用;管中闵提议复旦经济学院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需要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和中国发展机遇,注重自己的特色发展;

最后,张军和石磊进行总结发言,感谢委员提出的宝贵意见,并表示将在经济学院的未来发展中,将委员的真知灼见和过往的经验化作指导方向。经济学院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全院师生和校友将共同努力,为学院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腾飞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