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体味“革命初心”和“真理味道” 复旦大学上演原创大师剧,向《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首译者、老校长陈望道致敬

13.12.2017  13:56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昨晚,伴随舞台灯光骤亮,一段铿锵有力的《共产党宣言》拉开了复旦大学原创大师剧《陈望道》的序幕。

这部以《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首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为原型的话剧,是复旦大学五大书院于今年推出的第二部老校长大师剧,由30余名中文系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亲身讲述复旦故事、演绎复旦大师的过程中,年轻一代的复旦人拨开历史的藤蔓,走进老校长的精神世界,体味大师终生追求的“革命初心”和“真理味道”。

复旦大学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大师剧《陈望道

向大师致敬,重温初心

陈望道是为共产主义信念奋斗终身的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文法修辞学家,1952年任复旦大学校长直至1977年去世。他留给今人的不仅有卓越的学术贡献,更有丰富的精神宝藏。时至今日,他依然被很多复旦人亲切地称为“望老”。

望老一生最广为人知的身份,便是《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首译者。1920年,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破旧柴屋,有一个人正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儿子应声回答:“够甜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这个“以墨为糖”的故事,发生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一句“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正是艰难时世中的陈望道,在爱国主义指引下,对革命初心和信仰的毫不动摇以及对真理的不懈探索。

陈望道》 一剧全面呈现了望老1917年至1952年35年间的故事。剧中“陈望道”的扮演者、中文系研一学生严晗铭说,参演这部大师剧,让他以一种最奇妙的方式了解了这个之前在脑海中被定义为“神话”的人物。

复旦大学青年教师、该剧导演王启元提到,在编剧时,他尝试让学生用不同方言朗诵《共产党宣言》,一是想借助语言的多元化,象征它的广泛传播,另外是想以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带领大家一起重温那份革命的初心和信仰。

深化对大师风骨的理解

从《作文法讲义》到《因明学》,从《美学概论》到《修辞学发凡》,陈望道在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的星空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大师剧《陈望道》中,亦有对其他复旦大学中文学者的刻画,比如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刘大白,复旦大学图书馆前馆长、中文系教授贾植芳,“新月派”诗人、中文系教授方令孺等。

今年恰逢复旦大学中文学科成立100周年,不久前,复旦中文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回首学科百年发展历程,正是因为有这些大师的继往开来,复旦大学中文系科的精神内核才更加厚重而纯粹。如今,当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这部再现了群星璀璨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历史的《陈望道》,给年轻的中文学子以鼓舞与启发。

在这部剧中,我们还能发现很多复旦大师的风华身影,如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院系调整后的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谈家桢,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孙寒冰,复旦大学理学院院长金通尹,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教务长周谷城等。几代大师在时代中的交错剪影,共同交叠成绚丽的复旦记忆,丰富了大师剧的内涵,更使得凝萃于历史的复旦精神得到了生动的传承。

百年星光,灼灼闪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当晚,超过500名师生在现场观摩该剧,通过这次艺术体验,年轻的复旦学子们进一步走近了先贤,深化了对大师风骨和复旦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