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国际纳米艺术展开幕264件国内外作品亮相

08.05.2015  11:13

新闻中心讯  “2015年复旦国际纳米艺术展”于5月5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吴文政报告厅开幕。本次艺术展共收到来自国内外高校、国家实验室和企业的264幅艺术作品,其中国际作品参展数目占总参展数的1/3,麻省理工学院(MIT)、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帝国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和实验室都拿出了优秀的纳米艺术作品参展。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纳米技术开始蓬勃发展,如今已广为人所知。而纳米艺术,就是运用纳米技术创作的、具有纳米尺度的、反映介观世界(纳米世界)特殊美感的艺术。它是从纳米技术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

复旦大学自2006年开启纳米压印及应用的基础研究后,更加明确了开展“以电子束光刻为核心的纳米技术基础研究、推动各交叉学科纳米科技的发展”的战略发展方向,多年来已在纳米技术与纳米艺术研究领域取得多项成果。

“2015年复旦国际纳米艺术展”以“融科学艺术之合,展纳米微观之美”为主题,旨在展示介观世界(纳米世界)神奇之美;检阅我国纳米技术的最新发展;加强国内外纳米技术和纳米艺术领域的相互交流;以通俗的艺术形式,普及纳米科技的基本知识;为纳米艺术这门新兴学科提供深入探讨研究的素材。

本届艺术展由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由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陈宜方教授的纳米光刻科研团队和学院团学联联合承办。艺术展第一阶段将在光华楼底楼的学生广场展出所有参展作品,为期1个月。从6月1日开始,组委会将甄选出40幅参展作品,分别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江湾校区、张江校区和枫林校区的主大门宣传橱窗巡回展出。

参展规模远超以往 复旦团队作品颇丰

复旦大学曾于2012年和2013年举办过两届纳米艺术展。时隔两年,本届艺术展的参展作品总数、参展单位数量和涉及的领域广度都远超以往。

今年的264幅参展作品中,包括了来自复旦大学各院系、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国内高校的170幅作品,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以色列、意大利、捷克共和国、西班牙、美国、德国、瑞典、台湾和香港共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国家实验室和企业的94幅作品。今年,国际上各大高科技公司首次参与艺术展,参展作品和转发作品多达22幅,占总数的10%。

本次艺术展涉及物理、化学、微电子工程、材料生长、纳米工艺和各种纳米表征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艺术展上首次出现了国内以电子束光刻为创作手段的纳米艺术作品,数量达49幅,占参展作品总数的19%之多,其中绝大多数出自复旦学生之手。2013年,复旦微纳电子科技创新平台正式启动了以电子束光刻为核心的纳米工艺技术的应用性研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一大批初步成果,在一些方向上已达到国际水平。该平台两年内还严格培训了44名研究生。他们掌握了操作先进电子束曝光设备的技能,在本届艺术展上将以艺术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他们在纳米工艺技术上所取得的部分成果。

纳米艺术“小就是美” 复旦取得历史突破

5月5日的开幕式由具体负责承办本届艺术展的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邵金海博士主持。开幕式上,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电子科技创新平台副主任、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奋斗了25年之久的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陈宜方教授作了题为《从纳米技术到纳米艺术》的精彩报告。

陈宜方教授作题为《从纳米技术到纳米艺术》的报告

陈宜方教授简要回顾了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着重讲述了纳米技术与纳米艺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具体实例,他全面、系统地为大家归纳和讲解了纳米艺术的定义、创作手段、特征、表现手法以及如何欣赏纳米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指出了当前纳米艺术发展所遇到的技术性困境和可能的出路,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陈宜方教授特别指出:

第一,纳米艺术必须是纳米技术的艺术。它从纳米技术的发展中诞生,也必须采用纳米技术的手段来创作。传统宏观艺术同人类的日常衣食住行紧密相连,而纳米艺术追求在介观世界中再现宏观世界的各种美感。比如,今年纳米艺术展上有一件来自韩国汉阳大学的作品“纳米康乃馨花”,花朵尺寸仅1微米左右,每个花瓣仅10余个纳米大小,而宏观世界的康乃馨至少有5厘米大小。这种一大一小的反差将“小就是美”的特征彰显无遗。陈教授特别担忧一些后期宏观艺术的添加处理会将纳米艺术误导到传统的宏观艺术方向上去而偏离了“小就是美”这个纳米艺术的真正航向。

在学术层面上,本次展览对纳米艺术作品做了严格规定:不接受任何通过非纳米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或者添加物,但允许为了渲染艺术效果而进行的后期染色处理。在该规定下,本届艺术展的所有作品,无一含有宏观艺术的添加物,坚持了“纳米艺术真正成为纳米技术的艺术”的宗旨,以确保纳米艺术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二,纳米艺术的最大困境有两个,一是当前创作人员主要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理科学生,很少有艺术家参与;二是纳米艺术不得不采用现代化的大型仪器设备来创作和展现,这严重阻碍了纳米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第三,从物理基本原理出发,现代光学的方法如全息干涉、纳米光子晶体、局域表面等离子体结构色等能够架起从微观到宏观的桥梁,应该是解决上述困境的有效路径。因而,采用光学方法来展示纳米艺术很有可能是纳米艺术首先实现普及和商业化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这是陈宜方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的一个创新理念。

据陈宜方教授介绍,纳米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最普遍运用的就是形象比拟的方法,即把形形色色的纳米结构比拟成纳米桥梁、纳米摩托车、纳米屋、纳米酒杯、纳米芭蕾等等。在本届艺术展上,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王旭博士将氧化锌纳米棒生长过程中拍摄的五幅扫描电镜照片,比拟成庄稼生长的“春夏秋冬”和“丰收喜庆”,惟妙惟肖。材料生长、化学合成和自组装过程中极大的随机性,为创作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空间分布的规则性、对称性和层次堆叠的重复性所体现出来的集体效应则带来另一种美的享受,比如陈宜方教授所制作的纳米艺术结构图——“仪仗队”(周期性排列的纳米硅尖列阵)和“纳米透镜”(中心对称分布的纳米点阵)。而与宏观艺术一样,抽象艺术也出现在纳米艺术的创作中。德国Raith公司提供了一幅扫描电镜照片,以悬空的网状结构比喻当前的因特网,寓意深广。

与前述三种表现手法不同,陈宜方教授根据他在纳米光学基础研究领域的体会,提出以光学方法而不借助显微镜、扫描探针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来表现纳米结构的艺术形态,而其中颜色的形成是一种极具趣味的过程。最近,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微纳电子科技平台博士生张思超,通过创新手法和无数次工艺尝试,终于用电子束光刻技术,重复性成功研制了一种蝴蝶翅膀结构,它表征的结构色同自然界中的非洲Morpho蝴蝶翅膀完全吻合,这是通过纳米技术的研发将纳米艺术推向颜色化所迈出的历史性成功一步。

报告的最后,陈宜方教授向大家展示了本届国际纳米艺术展的部分作品。本届艺术展组委会相信,此次国际纳米艺术展将使得作为一门崭新学科的纳米艺术取得更大发展和提高,使纳米科技的基础知识得到广泛普及。组委会期待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纳米技术和纳米艺术的基础工作之中,不断壮大我国纳米科技的力量,使我国尽早跨入国际纳米科技领域的先进行列。

【展览安排】

5月5日-5月30日,展出地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学生广场

6月1日-6月14日,展出地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主大门宣传窗口

6月14日-6月30日,在江湾校区、张江校区和枫林校区巡回展出

图片说明:

1、雨滴。作者:Miroslav Horacek,单位: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S CR, Brno, Czech Republic

2、悬臂梁上的纳米字。作者: Celal Con,导师:崔波,单位:滑铁卢大学

3、金雪花。作者:王永平,导师:丁士进教授,单位: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

4、纳米歌剧院。作者:Andy Irving,单位:Nanoscribe GmbH

5、复旦大学logo。作者:陈宜方,单位:复旦大学

6、纳米水晶杯。作者:刘鹏,单位:北京大学

7、纪念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作者: 徐晨,导师:陈宜方,单位: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