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在国际组织

17.05.2017  03:01

“Hello, Hola, Bonjour, Guten tag,こんにちは”,他们用多国语言熟练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问好;美国纽约、德国汉堡、泰国曼谷、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危地马拉仙拉,他们远渡重洋,体验着最多元的工作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总部秘书处、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瑞士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世界贸易组织,他们活跃在全球治理的前线。尽管生活在不同时区,工作内容各有千秋,但他们怀揣着相似的梦想,有着共同的身份——国际组织中的复旦人。

为国际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为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是建设世界一流高校题中应有之义。多年来,多位复旦校友走出校门后走上国际治理第一线。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陈健,曾任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的章晟曼,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的朱民;在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任职的刘英,在瑞士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任职成帅华,在世界贸易组织任职的王峥,以及在联合国新闻部任职的宓鹏飞等……他们为学弟学妹们的国际组织生涯发展注入动力。

近年来,复旦大学多措并举引导学生前往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着力探索具有复旦特色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办的“走进国际组织”系列沙龙

今年2月,复旦大学研二学生秦杨依然收拾行囊,从他交流所在的日本神户大学直接飞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开始了实习。虽然这是他初次到国际组织实习,但这样的经历对他可以说并不陌生——去年年初经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的三名复旦学子范衍、巩辰卓和沈怡婷是他的本科同窗,而曾在联合国总部新闻部实习的陈昱颖和曾在中美洲危地马拉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 Corps)实习的向晨则是他现在硕士班级的同学。

秦杨依然(左二)参与东盟国家“失学儿童与青年教育保障”政策首期工作坊

秦杨依然去国际组织实习的愿望,萌芽于良师的点播,蓬勃于益友的带动。他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悄悄”萌生这个想法,是在大一下学期修读的《国际法》课堂上,任课老师秦倩微笑着向同学们介绍说“其实大家都可以申请去联合国实习”。大二时,他在东区门口与同学巩辰卓初次见面,巩辰卓就语带坚定地告诉他“我以后要去联合国工作”。如今,在这位游历过五大洲28个国家的同窗结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坦桑尼亚办事处的实习后,秦杨依然也来到泰国曼谷。

巩辰卓在坦桑尼亚达累萨拉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事处

巩辰卓和秦杨依然的一大共同点就是醉心支教。2016年寒暑假,秦杨依然分别赴四川省达州市和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两所小学践行自己的公益心愿。而巩辰卓也曾数次赴海南支教,又因支教而与坦桑尼亚结缘:“我无法忘记当时看着我的学生三五成群,光着脚,在一片荒草地上踢着用报纸糊成的足球。”就这样,从复旦走出的青年们从服务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和老师开始,由投身于联合国去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将自己的理想与责任同世界未来“更大的图景”融为一体。

滚烫情怀只有与现实工作的汗水结合才能迸发光彩,国际组织的职场新鲜人每一天都全力以赴,如海绵般汲取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广泛搜集和系统整理成人学习特点、教师自我激励与发展、社区动员与支持网络建设及互动式教学方法等资讯以建立成人教师教育扶助平台是秦杨依然的日常工作,他同时肩负“灵活性学习策略”新闻编辑和发布的任务,这对国际政治专业的他来说是全新的领域。于是,秦杨依然引进了微信运营号“吸粉”策略,进阶了数据处理和图像制作的技术,在工作上精益求精。

陈昱颖在联合国总部

而在联合国总部新闻部的陈昱颖从“技术盲”起步在实践中自学了Photoshop、Premiere、Dreamweaver、HTML5等软件,后期除日常工作外还能独立负责创建网站。在危地马拉仙拉(Xela)实习的向晨给当地受老花眼问题困扰的居民检测视力,教贫困妇女亲自动手制作护肤霜,制作危地马拉宣传视频。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居民沟通,她还在短时间内学习了西班牙语。“工作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好学校”,即使走出校园,复旦学子们仍将“终身学习”牢记心头。

工作内外,国际组织的多元环境和包容文化赋予了年轻学子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曾在德国汉堡终身学习研究所实习的范衍表示,与来自全世界2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0位同事共事的经历让他受益颇丰:“我体验到自己的想法汇入熔炉后,经过锻造与锤炼,变成白纸黑字从而给城市带来影响和转变的全过程。”在八小时工作之余,范衍在汉堡小镇的教堂里与中东难民面对面,用眼睛、耳朵和心灵感受过去只在报纸上读到的难民的苦难。

范衍(右三)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项目例会

向晨为危地马拉当地妇女进行视力测试讲解

向晨在危地马拉也有类似经历。在这个尚未与中国建交的中美洲国家,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们一起致力于克服当地皮肤传染病、治安问题和语言障碍这“三座大山”,对国际发展问题有了切身体会和更为深刻的理解。秦杨依然的同事们也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聚在曼谷。来自日本的一郎先生曾服务于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多国儿童的教育事业,他对人友善,每天精神满满地鼓舞着身边每一个人,泰国的实习生同事虽不善言辞却能凭借粗糙的资料在两天之内搭建极其精美的网站。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项目组同事和当地居民交流、交往的体验,是复旦学子在投身全球治理道路上收获的宝贵财富。

(封面制图 尹逸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