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交大等就业率跌出前十 就业统计排行榜缺公信力

15.01.2015  11:26

  据《青年报》报道,进入1月后,各大高校进入网晒“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密集期,一份根据各校就业报告整理汇总出的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行连日来在网络热传。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交大等国内顶尖名校统统跌出“前10”,北大甚至才第42名。你看得懂吗?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各校就业率统计时间不一、指标也不一,“轻率”地排出就业率排行、薪资排行本来就不尽科学。但就业质量报告本身,未来如何更加清晰透彻、不让人雾里看花,却是值得深思并着力解决的问题。青年报记者刘昕璐

  疑惑1

  各校出现多个就业数据统计节点?

  在这份竞相热转的就业率榜单上,一些行业类院校非常抢眼,中国药科大学排名第一,就业率高达99.59%;北京邮电大学居第二,就业率99.54%;东北师范大学以就业率99.25%排名第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7.90%、95.96%和97.04%。

  榜单中高校的就业数据确实源自各校公布的2014年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但各校间微小的数据差,似乎令这些数字失去了比较价值。更加“硬伤”的是,仔细对比可以发现,不同学校统计数据的截止时间竟然是不一样的。

  比如,此次排名垫底的兰州大学统计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1日,就业率高居榜首的中国药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统计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清华大学在就业率统计时,选取的时间节点是2014年12月1日,北京大学是2014年11月15日,复旦大学的统计截至时间为2014年10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则选取2014年8月31日统计节点。

  其间,也有一些高校对2014届本科生的就业率统计更为细致,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给出2个统计时间。该校截止2014年8月31日,全校初次就业率为97.05%,到2014年12月31日,全校就业率为97.85%。南京大学也截取这两个时间,但与财大的相差稍微不同,该校在4个月中就业率有显著提升。报告显示,南京大学截至2014年8月31日,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05%,到2014年12月20日时,本科生的年终就业率为98.58%。

  有就业专家指出,数据统计节点不一,最基本的可比性就不同,所谓“就业率排行”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

  疑惑2

  月薪年薪?税前税后?口径不一?

  薪资水平,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不过,在各校晒出的报告中,并非是你想找就能找到的。

  上海交大在报告中提及,上海交大2014年本科生签约年薪均值为8.57万元,硕士为10.85万元,博士为10.39万元。

  而华师大、财大、上大等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中则公布了月薪。比如,华师大2014届本科生实际薪水集中在3000-3999元/月,博士和硕士生的实际薪水均集中在5000元/月以上。上海财大的2014届毕业生签约平均税前月薪6185元,其中,本科生平均5845元,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平均月薪分别为6534元和7718元。2014届上海大学毕业研究生平均月薪为5866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平均月薪最高8261元。本科生的平均月薪4268元。

  不过,包括复旦在内的许多高校则并未在报告中涉及薪资情况。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阳德青介绍,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对公布指标做出统一要求,造成各高校在就业率、升学率等基本数据之外有些“个性化”的指标出现。“在综合考虑行业性质不同会导致薪资差别过大,以及学生总数、数据采集的科学性,我们并没有在报告中体现这一指标。

  上海财经大学就业中心主任谭予絮也坦言,最终报告的呈现,各校的体例、篇幅、指标不尽一致,但该校认为,就业质量应该包含就业机会、满意度、工作条件等维度,“其中,为了避免薪资统计的随意性,所调查的毕业生月薪是指毕业生与企业签订的就业协议书上显示的税前工资,不包括各项福利及其他收入,因而,数据还会比毕业生实际收入偏低。”谭予絮说道。

  上海交大毕业生求职时间平均为2.97个月,求职平均花费为1784元,其中最大花销为交通费,其他依次为服装费、印制材料费……上海交大还在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及“求职成本”。对此,交大就业中心主任侯士兵表示,“求职成本”亦是学生求职过程的一种体现,加上学校正探索节约型就业模式,也是希望通过这些指标将就业过程更加具化地予以呈现。

  疑惑3

  顶尖名校学生竟然拼不过专业院校?

  虽然热传的排行榜依据上有硬伤,但顶尖名校排名相对靠后,与其固有的社会声誉反差较大,却是给人留下的一个直观印象,其中,国内传统的综合性顶尖名校的排名并不突出,大都居中流位置,比如清华大学排第14,复旦大学第25,浙江大学第34,北京大学则排第42位。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以位居榜首的中国药科大学为例,首先这和医药行业整体就业环境有关。其次与行业高校的特色相关。就业率前三名均为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相关人士则指出,高等教育作为各级教育中享有最大力度财政投入的公共部门,尤其是占有资源最多的名校,均肩负对公众的社会责任,理应向公众乃至整个社会汇报其相关的信息;并且,就业信息作为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公众的关注聚焦点之一,尤需保证其知情权,同时也有利于督促高校自身提高培养质量及治理水平。

  疑惑4

  家家都说就业率超9成到底可信吗?

  随着高考改革新方案的确定,高中生在高一第二学期就需要早早定下未来在大学期间主攻的专业方向。这些天,张女士就开始替正在读高一的女儿逐个研读起各校的就业质量报告。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认为,在各校就业质量报告中,选择某一行业,逐一查看其在各校就业人数中的份额,不失为一种查看社会对专业需求程度的方式,可作为未来选考专业的一种参考。

  根据各校就业报告整理汇总出的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单上,75所高校中,除了倒数第一名的兰州大学就业率为88.65%,不到90%以外,其余74所高校就业率超过了90%,其中50所高校就业率超过95%。

  高校就业率如此之高反遭不少网友吐槽。业内人士指出,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通常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数据库”,就业统计内容主要分三部分:一部分是协议就业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就业的;第二部分是灵活就业,也就是学生不签协议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第三部分是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学生。三部分中,可能产生水分的是灵活就业。其中,不排除有高校急于求成,在数字上做手脚。

  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阳德青认为,不必纠结于简单的数字比大小,不妨通过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行业所占份额,从中不仅可了解学校毕业生对这一行业的吸引力,也可结合报告中各院系的签约率,从侧面比对出该校的特色专业。

   [未来]

  期待统一标准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纵观各大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除了统计截止时间不一,篇幅、指标不尽相同,部分高校在自己的优势特色上加大叙述笔墨无可厚非,但在一些可能引发尴尬的问题上则避重就轻一笔带过,对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可改进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等缺乏详尽的分析。未来,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如何更客观、清晰?对家长和学生也更具参考价值?不少高校都呼吁不妨统一一下统计指标。

  据介绍,推进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初衷是客观反馈就业情况,并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既是“成绩单”,更是“体检表”,只有统计指标统一、测量方法明确,才能准确反映整体情况,若有问题也能对症下药。

  采访中,不少高校就业办期盼教育主管部门尽早制订更加细化的统一要求,也避免了各校对究竟应该如何呈现报告的各种揣摩。交大就业中心主任侯士兵认为,就业质量报告都是学校自己出的,外界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就业部门要避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最好的方式无异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从而使数据具备更大公信力和可比性,对学生、家长乃至用人单位也更具参考价值。

  另据知情人士向青年报记者透露,教育部已经在着手制定相关就业质量评估体系,对今后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发布或形成一份指南。

  [进步]

  从首年“难觅

  到如今“一张图读懂

  连日来,公众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各大高校纷纷晒出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成绩单。实际上,按教育部要求,对全国75所部属高校来说此次已是第二年,公开范围也继续扩大,覆盖到了各省属本科院校。具体到上海,意味着除了8所在沪直属高校外,今年上海所有市属本科高校也悉数公布报告。

  青年报记者清晰地记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公开的第一年,就像国家“三公经费”公开之初,信息公开并不理想,呈现各种“捉迷藏”和“躲猫猫”。

  当时,为了做相关数据分析报道,可得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有大量高校未将年报发布信息放在学校官网的明显位置,需要搜索者有相当的智慧及敏锐度,才能在“通知”“公告”等各种子类别里找到。有的高校官网上虽然找到了就业质量报告的下载路径,但不是网页链接无法打开,就是无法下载。还有的高校,设置了一些非常见的格式,致使下载后仍然无法通过普通阅读方式获取具体内容。

  而今,阔别一年,各校的公开力度明显加大,心态也更加开放,不但可以在校园官网上找到完整的PDF版报告,加上新媒体的风生水起,不少高校宣传部门、就业中心还纷纷用起微信平台,将就业报告中的精华部分截出,用“一张图读懂”的方式,将枯燥的数据可视化。客观而言,这确实让公众更加直观了解到了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概况,在主动公开上迈出可喜的一大步。

  [数据]

  上海仍是外地毕业生热门求职地

  复旦毕业生:

  出国人数年年增

  《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4)》中可以看出,复旦本科生出国出境深造人数已接近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3,并继续保持近年来的增长态势,2012届、2013届、2014届的占比分别为26.14%、28.11%、29.92%。

  与此同时,赴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总数达到681人,占所有去企业就业总人数的24.63%,相当于每四名去企业就业的复旦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就业层次高、行业广泛、国际性强已经成为了复旦赴企业就业学生的特点。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是上海交大毕业生去向最多的3个行业。而金融行业毫无悬念成为招聘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的第一大户,包含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托等。

  被誉为帅哥美女最多的上海戏剧学院,其毕业生签约去向前三的单位依次为:专业院团、各级学校和教育培训单位,以及影视、广告、文化公司等。

  教育行业:

  上外研究生也爱当老师

  华东师范大学2014届毕业生6493人,总体就业率94.46%。其中2377名毕业生选择从事教师行业,约占36.6%。本市另外一所师范院校上海师范大学的2014届毕业生中,也有37.23%的签约就业毕业生赴教育单位就业,其中,又以基础教育系统最多。

  两所师范院校为教育战线输送了新鲜血液当属情理之中,但你知道上外的学子们也酷爱教育行业吗?教育行业是上外研究生签约单位分布主要行业,占签约学生的35.06%,主要签约单位为高等学校、中学及相关外企机构等。

  用人大户:

  华为成最大“赢家

  多所部属高校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毕业生签约重点单位上,华为都“榜上有名”。在北大和上海交大的榜单上,华为还进入了重点单位的前三名,分别在两校揽走66名和89名高材生。在东南大学2014届工学类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华为也排名第一,有264名工学类毕业生和5名人文社科毕业生选择和华为签约,换言之,仅东南大学2014届就有269名毕业生签了华为。

  出国留学地:

  美国、德国高校最为抢手

  毕业后出国(境)继续深造,首选的国家(地区)是哪?答案没有悬念:美国。

  清华大学2014届毕业生中,选择出国(境)深造的人数为102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5%。62.95%的北大出国(境)深造学生,也目标定位为美国。上海交大的出国(境)学生中,有63.48%的学生选择美国高校,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录取上海交大毕业生排前3位的境外高校分别是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

  同济大学2014届毕业生出境地同样呈现这一特点,其中,美国356人,德国329人,其次是英国111人,中国香港63人,澳大利亚48人,日本43人,意大利37人,其他地点126人。

  就业地:

  上海仍然热门,西部有增长

  上海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上海理工等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地,各校在沪就业的毕业生至少达七成。此外,江苏、浙江、广东、北京也是热门就业地。除了上海院校,外地院校的毕业生也会选择上海。

  去基层或西部,如今是高校就业部门的一种引导性举措。北京大学毕业生中409人签约基层和西部地区,比去年增长10%以上。有近200名清华毕业生也选择到基层就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2014届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中亦有160名毕业生选择赴西部边远地区就业,占到了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