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复旦书院通过自主管理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12.03.2015  11:59

新学期开学了,复旦大学希德书院的“生态治理工作室”终于初具雏形,这将成为书院通识教育与院系专业教育的结合点;任重书院的TECC社团也没闲着,寒假里他们为盲童录制的有声书,陪伴着那些渴望看见这个世界的孩子们;克卿书院参加临床实习的学生,在全国各地的医院里,和医务人员在一线岗位上共同度过了春节……

在复旦大学,书院已经成为学生参与各种校园活动的重要平台。创始于2005年的书院是复旦大学推行本科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建立之初就将文化建设作为立院之本与育人之基础,现在更是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形的物理空间和无形的精神价值融为一体。

今年是复旦大学书院建设的第十10个年头,已建成的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书院,分别以复旦历史上5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或字命名。在复旦,书院正成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衔接的关键通道,成为探索德育生活化路径的重要平台,也日益成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建设管理的组织单位。

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

在西方不少综合性高校,书院是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复旦大学,五大书院既借鉴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模式,又兼顾中国传统书院文化的传承,致力于让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之余,感受到大学文化气息和生活魅力,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中师生关系和睦,通过师生之间的辩论和质疑,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老师更可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德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复旦学院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书院的重要内容,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精神传承是书院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支撑。

各书院成立以来,除了住楼辅导员以外,各个院系的教授、副教授们也都入驻书院,担任学生的导师,定期到书院与学生交流。学生入学后,平时生活中,不再只能和辅导员打交道,而可以与大牌教授们经常在一起,充分交流从学习到生活的各种话题。

各个书院也逐渐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师生交流渠道,志德书院“明德沙龙”、腾飞书院“腾飞论坛”、克卿书院“明道讲堂”、任重书院“任重沙龙”、希德书院“导师论坛”都成为在师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每学期定期举行的师生共膳、院长午茶会等活动,成了各书院学生的期待。此外,志德书院、希德书院还开设了零学分的书院课程,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和各行业杰出人士为学生授课,带领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感受学科魅力。导师们还积极参与到书院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中,担任指导教师,在人格和学识上引领学生,在生活中熏陶学生,达到重建师生关系的目的。

成为“朋辈教育”的平台

相关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遇到困扰和难题时,最先向身边的同伴或朋友倾诉。而书院的公共空间常常被认为是学生交流的平台,尤其是志趣相投的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对学生起到重要影响。这被称为“朋辈教育”。

中国高校内学生住宿的公共空间历来都是只承担了生活功能,很少有交流功能。中国古代书院就非常注重建筑的选址和内部设施的营建,一般都设有讲堂、斋舍、书楼、祠堂,体现出书院的学术理想和道德追求。而海外大学的书院也是如此,除了承担学生的学习、生活功能以外,也是学生亲密交流的载体。

近年来,复旦大学的五大书院开始重新规划、设计公共空间,搭建起“朋辈教育”平台。

现在的五大书院借鉴古代书院的精华,在学生住宿园区重新规划各书院的整体布局,精心研究和设计书院的建筑结构和功能,在每个书院都建有公共活动空间,内设藏书阁、阅览室、研修室、导师谈心室、国际文化交流室、健身房、咖啡吧等功能房。精心规划的公共空间,把大学校园中师生间传递知识、传递学养、传递人格魅力与传递人文关怀的关系连接得更为紧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入交流、学习的元素,促进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的融合。

2014年,“朋辈沙龙”先后邀请大学生年度人物赵政、大学生年度人物“5023寝室”、复旦“龙王”气象达人王天珑等优秀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故事。“周末时光”则定期邀请学生中在个性化发展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做交流分享和成果展示,为学生开拓视野、交流兴趣、展示潜能提供平台,同时也有助于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也借此跳跃出来。

2010年,腾飞书院5023寝室获得“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截至2014年,“经典读书计划”共收到师生推荐书目1000余本,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书籍300余本,每年组建读书小组近100个,累计参与学生达8000多人次;“启航科创计划”共开设项目250余个,参与学生达1000多人次。2013级技术科学实验班贾子剑同学谈到参加书院活动的感受时表示,“通过每次活动,我们去汲取历史沉淀的营养,吸收先贤冥想后的精华,品味岁月洗涤的智慧,在阅读中成长,在交往中进步。”

书院还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委员会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的动力,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在学习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师生交流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校园管理中变“发牢骚”为“提建议”,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变“事不关己”为“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