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科学基石,扬复旦之光 --2011级光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赴绵阳生产实习

29.10.2014  10:08

金秋十月,信息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2011级本科生实践团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生产实习教学活动。该实践团由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光科学与工程系张荣君教授和王松有教授等老师带队,主要成员为来自信息学院的青年教师、辅导员及光科系2011级本科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科研生产机构,为国务院直属单位。科研基地主体坐落在四川绵阳涪江之畔,是一座设施齐全的科学城。为加深复旦师生对国家重点单位的认识,增强自身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引导优秀的复旦毕业生投身国防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的方式,在中物院、复旦大学教务处、信息学院光科系、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鼎力支持下,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同学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终身难忘”。

“中国的脊梁,当之无愧。”

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指出,“要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物院秉承党中央加强国防建设、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号召,一代代科研人员勤勤恳恳,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抛洒青春热血。“中物院是一个外表朴实无华内部却在诸多领域代表我国工程物理的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做好理论基础科研还是工程应用科研,无非需要两个因素,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和一批先进的研究设备。而中物院将这两个条件结合得淋漓尽致。” 直径约33米、高度近7米的聚龙一号装置、神光三号惯性约束聚变激光驱动装置,这些“大家伙”,让同学们为之赞叹。“5层楼高,足球场般大的强激光系统,最后全部汇总到几十微米数量级的面积上,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实践团的在中物院实习的最后一天,恰逢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纪念日,师生们更能体会到中物院是中国国防事业的心脏,是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的骨气。“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中物院当之无愧。

“当个人前程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你会感到这份工作是个伟大的事业。”

“来到中物院之前,我也会觉得,电视直播神州系列飞船上天时,科研人员相拥哭泣的场面带了些渲染夸张的效果。但自己亲身加入到某个项目,通过团队协作克服种种困难并且看到成果之后,那种成就感、自豪感,远远不是几滴热泪能表达的。”某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家叶主任分享了他的经历。“当个人前程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你会感到这份工作是个伟大的事业。” 通过几天的交流活动,同学们的未来规划的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准备在研究生阶段出国深造的金同学说,“无论如何选择,总要心系国家。”本科生小张准备考中物院的研究生,在那里进一步学习深造,参与到国防科研任务中,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把有限的生命,贡献在国家的国防安全事业上,我会觉得无比自豪;向很多脚踏实地静心钻研的大师们学习、与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们一起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真的是非常美妙的事情。”

“高霸上的生产实习课。”

张荣君老师已是第二次带领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学生实践团前往中物院参观实习:“8月份带领博士团来实践的时候,看到有本科生在进行暑期实践,我心中就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咱们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本科生不能来中物院实践?正好借负责生产实习课的契机,就把11级光科本科生班带到了中物院,让学生们感受中物院的科研氛围,看看本科阶段学到的基础知识如何应用于国防事业,看看民族的脊梁是怎样炼成的。”

“参观中物院真的是很高霸上的生产实习课。生产实习不只是要求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是通过实地实践,加深对自己今后人生的思考。”直升光科系研究生的仇同学说道,“偶然听到一些光学的术语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很有价值,但是仍然感慨自己所知的太少太有限。从现在开始尽自己所能,认真投入学习、研究,也是对于自己专业的尊重和爱的方式。很幸运我们的生产实习课来到了中物院。”

此次中物院之行,实践团看望了很多复旦毕业生,如光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张冬旭、光源照明与工程系硕士生雷宇、电子工程系硕士生王林、本科生唐菱,以及光科学与工程系在读博士生岳晓斌、彭跃峰等,我们立志向在中物院工作的百余名校友学习,将满腔热忱面向基层,走进西部,投于国家重点单位,走向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发扬复旦之光,让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