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复旦一堂大学思政课向九万人直播

12.12.2016  16:11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竟然有中学生当堂发问?而且,问题极其尖锐:高三目标很明确:3个字,考大学;但考上大学后,仿佛没有了目标。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一堂思政必修课在复旦大学如期开讲。这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此番采用跨校直播互动形式,中国海洋大学、成都师范学院、云南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等天南地北各所高校,以及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长兴中学等“观察员”学校,共计9万余名学子在线选课听讲。座无虚席的逸夫科技楼报告厅里,3名思政课“青椒”同时授课,从“大学生活有没有意义”的话题单刀直入。

3个“不要”破解“空心病”

此前,网帖盛传“我上了985、211大学,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还有所谓调查称“三成顶尖名校新生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意义”,甚至说“四成多大一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有舆论认为,这些通过高考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赢家,进了一流学府反而患上了“空心病”。

一名来自长兴中学的高三女生,通过直播教室向复旦主教室提问,想问问这些踏入高校的学长学姐们究竟还有没有人生目标,这也倒逼在座同学“自省吾身”。对此,校园人称“思政女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陈果,一口气抛出3个“不要”——

首先,不要急着寻找人生的意义。她说,“意义”像种子一样会萌发,像花朵一样会绽放,只不过要静待时机。青年学子先踏踏实实走上人生的路,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道,也许到了某个时候,就会“踢到”人生的意义;其次,不要怕犯错。陈果博士以GPS导航为例,“GPS就具有容错性,哪怕你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按照既定路线行进,它仍然会根据那个错的起点,再重新规划路线——哪里错了,就从哪里开始。”再次,不要总想着只当主角,演好并享受自己的角色,正如奥斯卡除了最佳主角奖,也有最佳配角奖。

话锋向来犀利的王艳博士说,很多事情没有终点,只是过程。论人生,事实上唯一可以确定的终点只是人的自然死亡,而所谓人生幸福不是终点,是过程;人生理想也不是终点,是过程。“当许多人发现自己的理想实现时,都有这样的新感觉。”因为,过程之后还有新的过程,有更高理想,有更大幸福。

不论文理都能改造世界

跨校直播互动中,本校、外校学子远程提问,或通过微信提问,还有学生问到了文科还是理科的“永恒话题”。一名就读文科班的中学生感觉,选了文科有点“小委屈”,担心“小吃亏”:似乎文科只是学到知识,而理科却能学到规律,她开始怀疑“将来是不是文科生低人一等”。

对此,一直乐呵呵的胡志辉老师拿起话筒开导她:可能中学学习的获得感还有点少,而进入大学则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回想当年,自己的外语老师告诉他,在大学学外语与高中完全不一样;自己的哲学老师也告诉他,在大学学哲学与高中完全不一样。如今,在高校招考与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文理博雅的通识教育已成共同认知与实践。“来到大学,不忘初心,不断发现人生的可能和意义。”不论文理,都能改造世界、改造人心。

据了解,这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3所高校共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担任总策划,24位名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起用年轻优秀教师讲课,让思政课程形成“翻转课堂”,被学子誉为第一堂“人生基础课”,课后调查满意度达94.3%。高国希教授表示,相信经过几学期努力,思政课程会更深走进学生心田,成为让他们终身受益的一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