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声音]世界城市群交通发展的经验启示(等4则)

13.07.2016  16:09

  [编者按] 大学是社会的智库。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建言献策,独到见解和精彩论断不时见诸媒体。交大新闻网专门开辟“一周声音”专栏,摘发部分专家学者在媒体上的“交大声音”,展示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传承等方面的见解、思想、精神,向专家学者对提升国家和社会软实力作出的贡献表示敬意。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彭仲仁教授:世界城市群交通发展的经验启示

  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生活和生产物资逐渐向城市副中心迁移,货运车辆与客运车辆挑战现有高速公路的承载力,造成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政府需要扩充和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以解决承载力的问题,还要建造物流仓库作为中转枢纽。未来的交通会以网状分布,点点相连,接通每座城市,直接缩短交通时间,加速自由贸易资本交换和企业集聚效益,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助力。(光明网   2016.7.7)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陆铭教授:中国研究还处在大量经验研究时期

  我认为中国问题可以成为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如果要给一个定义的话,学术前沿在我看来就是未知且重要的问题。中国问题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自明,仅以人口和经济的体量,世界上就不会有人认为中国问题不重要。但仅有这种意义上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假设现有的西方主导的社会科学理论与文献已经能够解释中国的现实,那么,中国问题就只是现有理论的实验场。中国问题的前沿性在于,对它的理解远远不够。我不是说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中国,恰恰相反,已有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用于中国(包括贸易与增长的关系),但是,还不够,而就这“不够”的那一部分,不就是前沿吗?(金融界   2016.7.8)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刘继安副教授: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归咎于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就业难,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和学生家长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及时转变。高等教育当前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接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而且既然选择了读大学,学生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基本上都实行学历教育宽进严出的制度,但是我国要效仿这一制度,面临较大阻力,怎样逐步转变社会的观念,仍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财新网   2016.7.8)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王少普教授:“托儿”日本 追随美国 遏制中国

  日本近年来积极追随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谋求建立对中国的所谓“遏制力”,并因此在国内采取解禁集体自卫权等一系列动作。正是在这种战略指导下,日本近来积极插手南海问题,寻求牵制中国。菲律宾、美国和日本在南海问题上刻意制造的仲裁闹剧,破坏了亚太地区,特别是南海区域的安全与稳定,背离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潮。(中国经济网   2016.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