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上海应抓紧建立“劳模博物馆”

18.01.2017  15:10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兴市,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成为今年两会讨论的热点。在昨天举行的《引导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建设》专题审议会上,市人大代表、市总工会巡视员杜仁伟建议,在本市建立“上海劳模博物馆”,并把它列为市政府的重大文化设施进行规划建设,以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他同时还向大会提交了相关书面意见。

  “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也首次提出在全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品德的传承。

  上海是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上海工人阶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头羊。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尚品质,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一代又一代劳模事迹和精神影响、激励和带动了全社会的共同进步。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尤其需要劳模精神的引领。

  上海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应体现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用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进一步丰富上海文化建设内涵。建国以来,在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劳模先进群体,他们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城市的记忆,是产业文明的创造者和城市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是时代的领跑者,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在他们当中有“小扁担”精神杨怀远、“灯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电光源专家蔡祖泉,“心贴布、布贴心”杨富珍、“鸡毛飞上天”吴佩芳、“抓斗大王”包起帆、“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徐虎、“知识型职工”李斌、“工人发明家”孔利明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这些新老劳模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折射出上海的发展轨迹,也成为激励全市职工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目前,建国以来本市还健在的劳模有16000多人,其中已退休的有11000多人,他们中三分之一是80岁以上高龄,随着这些劳模年事已高,一些著名劳模已先后离世,为使这座城市能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建议抓紧建立“上海劳模博物馆”。

  另外,根据《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黄浦江两岸之间的生产岸线将转换为生活岸线,韩正书记要求在滨江开发过程中要立足“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沿线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黄浦江两岸有着众多的老工业建筑,如果能在这些老工业建筑中择址建立“上海劳模博物馆”,可以更好地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建成以后的“上海劳模博物馆”,今后可以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成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示范基地,成为践行城市精神、建设城市文化的传播基地。

  杜仁伟建议,在十三五期间,能把“上海劳模博物馆”筹建好,并且特别希望能列入政府的重大文化设施进行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