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外语教育高层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05.02.2018  11:03

值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成立一周年之际,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增进学界交流,2018年1月20日,“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一下简称“基地”)成立一周年工作汇报暨中国基础外语教育高层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教授、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出席论坛并分别讲话。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教授开幕式。英语基地首席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束定芳就英语基地成立一年以来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汇报。

开幕式上举行了基地的新书首发仪式,姜锋和贾炜共同为四本新书揭幕,分别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国别研究报告》、《基础英语教学:现状、目标与途径——上海英语特级教师访谈录》、《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上海市特级教师风采录》和基地中文刊物《英语教育与教学研究》第一辑。随后,贾炜副主任、姜锋书记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岩松校长共同为特级教师赠书并合影。

来自上海市教委、上海外国语大学、基地专家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的代表,基地合作校教师、基地专兼职人员,上海市特级教师和教研员,南京、杭州等地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及教研员等120余人出席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主持论坛开幕式,专家报告阶段分别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庄智象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邹为诚主持。

满足立德树人的需要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姜锋指出,教育理念蕴含价值观,语言教学富含文化意义,如何使学生从小在语言学习和接受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宽广与理性的爱国主义,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外语教育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李岩松表示,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设立旨在更好地发挥上海高校对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智力支持作用,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自英语基地批准设立以来,砥砺前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后上外将继续全力支持英语基地的工作,从人员配置、经费划拨、资源调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

贾炜认为,英语基地成立一年来从理念到实践都成效显著,未来要进一步提升对基地功能的认识,满足立德树人的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解决基础教育面临问题的需要和学科教育的需要。同时精准定位基地的基本功能:一是成为上海外语教育改革的前线指挥部,而是肩负让上海外语教学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影响世界的重任。

贾炜表示,首先,基地要关注学科内容,扎根中国大地,同时中外融通,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来构建教学内容。外语不仅是把语言学好,更要学好文化,塑造价值观。其次,研究语言的教学方式,如何更加适合中国人学英语的特点。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输,还要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培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可持续学习的品质,融合到英语教学中去。第三,注重师资培训,以解决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的科学性。第四,将外语教育的研究和测试、评价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结合当前最新的改革任务加紧落实。

对于基地未来的重点任务,贾炜提出几点希望,一是完成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二是积极参与到中高考英语的命题中去。三是教师培训分层、分类,不同水平的教师在整个框架内能够切实提升自己的能力。

努力将基地树苗培育成硕果累累的大树

2016年7月基地获批成立,同年12月底的揭牌仪式标志了基地这棵小树苗的正式落地,为基地播下了服务于上海基础教育的种子。

束定芳将英语基地的成立及成长比喻成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经历了落地、扎根、发芽、嫁接、开花、挂果这几个阶段。他介绍说,过去一年中,基地通过与上海市特级教师座谈和访谈、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调研和参与教研活动、与学校建立密切联系、组织教师培训讲座、举办海外专家系列论坛以及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的建设服务上海市中小学英语教师,逐步扎根于上海基础外语教育之中。

英语基地唯有深深扎根在广大学校、老师和学生当中,才可能有长远的生命力,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束定芳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合作,基地这棵小树开始发芽,这主要体现在基地的国内合作校建设和在研工作方面。基地目前已与上海市五所学校建立联系,其中上海市浦东新区海桐小学成为基地合作校;已持续开展多国课标研究;并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合作,率先启动了上海市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束定芳表示,基地也不忘结合上海实际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嫁接”到基地的成果中来。基地对11个国家和地区的课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在课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召开各类研讨会问计于国内外专家。在基地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与多方支持下,“小树”开出了“花朵”,基地将于2018年6月与国际教材开发协会联合举办国际教材开发研究会议(www.matsda2018.com),并将于2019年主办首届国际青少年英语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基地中文期刊《英语教育与教学研究》的第一辑成功面世,英文刊物Language Teaching for Young Learners也将在2019年推出首刊。

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研究

在题为“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及建议”的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首先分析了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例如当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基础理论指导,相关人员对课程资源的内涵把握也不够准确,仍然存在局限于教材的倾向,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程晓堂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准确把握英语课程资源的实质内涵,将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改革的其它环节协同发展,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线上线下英语课程资源。教育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学校、教师等也要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点和难点。程晓堂建议应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研究,注重实践研究,探讨课程资源的有效使用。

针对“上海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和资源建设的改革方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邹教授为诚组织调研了上海市15所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共计3500多位学生,177位教师,以及相关专家和学校课程领导。邹为诚主要从课程性质、语言能力、家庭背景因素、社会资源、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等七个方面分析上海市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他认为,英语课程依然是基础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同等教学时间的条件下,欧洲的八年级学生中,中高水平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上海。他通过对比其2004年和2016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其家庭和文化情况始终成正比,不同的是,这两者在2016年的研究结果中确认了因果关系。邹为诚认为,这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指标,即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邹为诚提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长远发展受到理论研究、教材建设、教师和学生四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基础研究缺乏,教材建设不容乐观、学生语言能力偏弱,教师能力缺乏,教师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不符,教师学习机会缺少等五个方面。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在“外语教育,基础为先,教师为大”报告中回顾了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肯定了外语教育对国家的国际化进程和对国民的外语普及,尤其是基础英语的普及的贡献作用。王文斌认为,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繁荣的背后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例如我国外语教育和外语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国民英语水平,甚至包括英语专业的博士甚至博士后在内的学习者英语水平都令人担忧,基础外语教师专业素养总体偏低,教师队伍存在外语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基础外语教育研究群体偏小和业内对基础外语教育研究的轻忽等诸多问题。因此他呼吁大家做实基础研究,做强顶层研究。

基础外语教育需解决语言和文化的认知问题

在“语言—文化认知导向的基础外语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报告中,东北师范大学张绍杰教授提出,外语资源建设要从哲学层面的必要条件来考虑。外语教学缺少的是读写资源,外语教育最终要发展的是人的读写能力,外语学科的大目标是实现育人的目标。张绍杰认为,外语学科区分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即外语学科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我国外语教育需要建立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在基础外语阶段语言是认知的工具,在公共外语阶段,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专业外语阶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基础外语教育是要解决语言和文化的认知问题。因此张绍杰提出,基础阶段的外语教育应以语言文化认知为理念来进行英语课程资源建设,外语课程要寓“育人”于语言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过程之中,通过语言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最后达到育人的目的。

谈及“创造性模仿——再论提高外语教学和学习效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首先提出了基础英语教学的一些困惑,例如为什么外语学了多年不会用,为什么母语表达通常思到言随而外语使用却常见思到言不随等问题。他认为,基础外语教学的根本问题是语言习得理念问题。通过回顾语言习得观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他认为,语言既不是完全通过模仿学会的,也不是完全通过创造学会的,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将他人的语言变成自己语言的过程,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创造性模仿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在语境中进行创造性的由意义表达驱动的模仿来习得语言。这种创造性模仿是在理解与产出关联起来的“”中发生,王初明还借助一个研究案例展示了续写对语言学习的帮助,他强调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是促学语言的优选路径,因为“”能激活几乎所有促学语言的积极因素。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从英语课程资源建设的背景,现状及相关建议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基础阶段英语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些思考。徐锦芬表示,目前英语课程资源建设有两个重要背景,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的政策背景,以及信息化时代移动学习和教学资源建设的多元化的现实背景。她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资源建设目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重教、轻学,重前期建设、轻后期维护,重双基训练、轻学习者学习理念的培训,重课程、轻评估,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她认为,未来英语课程资源建设和开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并深刻领会新课标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课程资源建设应体现主题性、模块性、时代性、技术性、使用性、区域性、可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徐锦芬强调,课程资源的利用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师投入度的影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建设并使用高质量的英语课程资源的关键。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