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埭头动迁居民筹拍纪录片 留点念想定格记忆

18.07.2016  18:15

上海杨浦区八埭头地区的旧改正在推进中。居民们既盼望动迁,又舍不得这份邻里之情。于是,平凉路街道隆仁居民区的居民们筹备拍摄一部纪录片《难忘家园——隆仁记忆》,希望将美好记忆定格。

要搬走了,想留些念想。

上海杨浦区八埭头地区的旧改正在推进中。而平凉路街道隆仁居民区的居民们也在筹备拍摄一部纪录片——《难忘家园——隆仁记忆》,希望将美好记忆定格。

旧改决战平凉西”是今年杨浦区委、区政府提出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安排,平凉路街道旧改主要涉及6、10、11、14、15、19这6个街坊,目前已完成了6街坊的动迁工作,并将在下半年陆续启动另外5个街坊的旧改工作。其中,因“隆仁里”而得名的隆仁居委会下辖10、11街坊两大地块,是旧改工作的“主战场”,生活在这里几十年的居民们对这片老式里弄充满了不舍。

既盼望动迁,又舍不得邻里情乡土情

据隆仁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莉萍介绍,居民区范围北至榆林路、南到平凉路、东到许昌路、西至通北路,隶属于八埭头地块。八埭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和发祥地,工业文明还催生了市井文明和市政文明,解放前,这里是杨浦区最繁华的地方。

这里的建筑类型多为石库门建筑,解放前多为一户人家居住的独栋小楼,结构分为前客、后客、灶间、亭子间等。随着人员入住越来越多,一栋三层小楼最多能住进10户人家,人口居住密度非常高,这也导致了邻里关系十分紧密。陈莉萍说:“老城厢不同于现在的新小区,左邻右舍很熟悉,感情很深,比如一户人家两三天不在家,邻居肯定都知道这家人干嘛去了。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十分难得。”隆仁居民区现有居民738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352人,老年人比重约为32%,他们多生于斯长于斯,对这里很有感情。

今年73岁的杨继辉,从4岁开始就住在这里,“留点念想,让美好记忆定格”的最初设想就是他提出来的。他说:“我们居民是既盼望动迁,又舍不得这份邻里之情,这两种情感互相交织,心情很复杂。我当初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那就是邻居们要搬走了,想拍些照片留作纪念。

当杨继辉把他的想法分享给居委会干部、社区居民时,引起共鸣。拍集体照的简单设想,在街道自治办和居委会的支持下,演变成了居委会的一个自治项目——拍摄一部《难忘家园——隆仁记忆》纪录片。该项目于今年3月在居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并于4月份正式启动。、

多方助力,12人团队寻访旧里“今与昔

为了推进这个自治项目,居委会成立了由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组成的12人团队,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也已经57岁了。这支年过半百的队伍凭借着对家园的热爱,投入到了寻访旧里“今与昔”的行动中。

在这里生活了65年的自治项目负责人朱枫鸣,对这片老式里弄的建筑形态、人文历史如数家珍。他向记者介绍,这里主要有石库门、西洋房及私房三种建筑类型,沪东电影院、沪东地下党支部、平民夜校、“四季春”点心店……这些老杨浦人记忆中的场所,现在也变成了普通民居。

朱枫鸣说:“我们现在的任务主要是记录一些有历史价值的老照片和改革进程中各年代的老物品,还有一些关于隆仁里的人文故事,包括从隆仁里走出去的名人,加上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小片段,以及他们对于动迁的想法。

为了寻找相关老照片,项目团队多次前往杨浦档案馆,还在居民中征集老旧物品,并举办了“岁月留痕”老旧物品展及摄影展。这一活动也获得了居民们的广泛支持,他们纷纷拿出购粮证,煤球卡、粮票、布票、专用券等老物品,共同回忆当年,找回久违的情感。

团队拜访了曾生活在隆仁近80年的104岁老人,接下来还计划采访有外地插队落户经历的居民、外来媳妇等,从各个角度了解不同人物的隆仁记忆,收录磨剪刀、做木匠活、纳凉等日常场景,力争为居民们展示一个全面、生动的隆仁生活。

区社建办还联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冬冬教授,为项目“牵线搭桥”,向居委会提供技术指导,高校学生也有了“接地气”的社会实践课题及平台。与此同时,街道自治办给予资金支持,将这一项目纳入重点跟踪自治项目之一。

目前,纪录片正处于前期资料搜集阶段,“随着动迁的临近,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紧迫。”朱枫鸣说,“资料越多越详细,纪录片最终呈现的效果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