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张江高科技园区西北片区项目优秀作品集锦

14.06.2017  13:42

  2016年7月至10月,为了让每一位关注、喜爱上海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设计这座伟大的城市,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携手高等院校、设计院所、互联网领军机构等面向全球共同发起了“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

  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以“开放、共享、创新”为宗旨,以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为契机,探索城市设计与治理的创新模式。比赛立足上海实际,选择若干社会关注面广、民生诉求强、创新要求高的公共性或民生类项目,由主办方提供与项目相关的地理信息、用地信息、建筑信息、交通信息、人口特征、运营情况等数据,面向全球广泛征集项目设计方案或创意。

  经过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的激烈角逐,专业组的“徐家汇体育公园”、“衡山路——复兴路风貌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西北片区”三个项目分别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设计方案,下面,请欣赏“张江高科技园区西北片区”项目的获奖作品。

   一等奖

  作品名称:ZHANGJIANG CLOUD;

  设计团队:威尔考特团队

  作品简介:

  结合张江片区发展需求特征,规划提出“云·城市”的概念,以“共享、智能、互联、生态”为设计目标。创建复合功能网络的高效街区,构建15 分钟步行网络的智慧·共享开放式街区。以生态云链(中央绿廊)、智能交通(空中单轨环线),将四大主功能节点串联,构筑慢行互通的生态网络、智慧便捷的交通网络,打造张江“智慧-云”城市名片。规划创新性的将城市设计与大数据结合,提取人群使用数据验证空间使用状况,反馈与设计中,使设计更加有支撑。

图:鸟瞰图

 

图:空中单轨·云交通(碧波路段示意)

图:云之门透视图

图:云的四维模式——水平混合、立体混合、共享混合、时差混合

图:公共空间系统分析图

   二等奖

  1.作品名称:S型社区城市设计——ZKJI;

  设计团队:加拿大KDG设计集团 周皓团队

  作品简介:

  为了解决张江高科的城市更新诉求从单纯的产业园区到可供人们社会、学习、工作的产业社区,通过重新解构道路、边界、城市节点、区域、城市标志物这城市意象5要素来为手段。利用张江开放空间的整体性与灵活性,使用协同化、精明化、形象化、社会化与街道化5种手段一一对应城市意象5要素。植入缺失功能、提供更好的体验、满足社区的需求。由内而改变城市意象,达到张江高科的城市更新诉求。

 

图:精明化更新区设计效果图

图:极客亚瑟和职员杨雯的一周

图:精明化更新区设计效果图

图:开放空间社会化

  2.作品名称:“”家·园;

  设计团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郭素萍团队

  作品简介:

  依托大数据,从人本化的视角出发,本作品立足于张江科技园区工作人员的生活生产需求,从物质空间和人文感知两方面入手,利用近5年的微博文本数据探究大众对张江科技园区的整体印象和情感需求;通过百度POI、百度街景地图、百度最短路径、高德地图、安居客、搜房网、交通运营、腾讯人口等大数据分析各类设施的空间需求和数量需求,结合腾讯热力图识别人员活动流线,立足于空间形态、活动场所、交通系统组织,在水平、垂直和“流空间”三个层面重构园区的产业“”、生活“”和信息“”,打造一个复合集约的产学研居一体化的15分钟工作生活圈,实现“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智慧转变。

 

图:微博园区整体印象分析图

图:百度POI大数据分析图

图:百度大数据和腾讯大数据分析图

图:轨道交通运营大数据分析图

图:腾讯人口大数据分析图

   三等奖

  1.作品名称:张江GO!城市虚拟现实实践区;

  设计团队:郑晓翔、吴悠、徐迪

  作品简介:

  方案通过数据分析,聚焦张江片区主力人群,即年轻、从事科创产业人群。这类人群有技术,创造力强,喜欢新鲜的事物,但容易缺乏运动宅在家里,而张江片区街道活力不足、商业氛围弱、园区封闭等都不能满足这类人群需要。

  数据收集分析方面,主要关注人群行为数据及认知数据进行分析,行为数据主要由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地区行为数据,同时结合谷歌Niantic Labs公司地图数据(人群自主提交的代表本地特色的建筑、标志、图画、雕塑等),识别人群对于地区的认知数据,分析行为与认知的重叠与异质区域,将区域划分成强活力强认知,强活力弱认知,弱活力强认知及弱活力弱认知区域。

图:行为数据

图:认知数据

  在城市设计方面,则针对不同区域,选择张江人群最友好的技术手段即现实增强技术植入空间改造。我们提出将基地打造成“Citymon GO —— 虚拟现增强实践区”,通过 AR/VR现实增强技术将真实世界的公共空间改造与虚拟社区内容相结合,将公共空间分成“补给站-道馆-大剧场”三级网络体系,增加公共空间的吸引力,让citymon(科创人才)走出室外体验城市(初期以 pokemon游戏体验作为刺激点,后期以自主研发的 AR/VR+LBS空间体验为特色)。

图:道馆with滨水景观

图:补给站with有轨电车车站

图:运动系补给站

  在公共空间现实增强改造的过程中,张江地区的信息科创人才也能够根据不同的城市体验加强创新,并在该基地现实空间内进行实践研发,反馈推动基地公共空间不断升级提升,既体验城市空间又参与到空间生产创造中,使得基地成为世界著名的虚拟现实增强创新实践区。

  2.作品名称:活力方;

  设计团队:伦敦大学学院、牛津大学、AA建筑学院、纽约KPF建筑事务所孙唯联合团队

  作品简介:

  本次竞赛,我们团队通过城市数据,与滴滴出行、地铁出行等数据对用户习惯进行分析,代入空间。由不同数据呈现更精确化的分类认知,对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出建议,最终形成一个灵活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综合解决方式。依据数据分析,整合交通系统建立复合式站点功能,尝试在交通断点和次级道路建立站点,以及弥补区域内可达性较差未被激活的地块。以可移动的cube“活力方”概念作为基本形态,与不同需求互补,使区域的空间盲点或人群需求得到呼应。远期愿景是构成的空间形态构成模板作为参考,为园区式综合体发展改造提供一些建议。另一方面是在这一模板下,数据应用与不同阶段和类型的空间改造形成模块,易于再利用和后续管理。

 

图:上海尺度分析图

图:数据叠合分析图

图:设计策略分析图

图:分析图

图:远期数据叠合愿景

  3.作品名称:祖冲之路遇见祖冲之;

  设计团队:合院建筑设计公司姜修恒团队

  作品简介:

  设计理念。过去的城市规划无法得到完整的使用者背景及喜好,因此只能提供一个均质的基本设计,来适应各种不同的使用者。但随着大数据的出现我们可以透过发掘及分析,细分出不同的使用族群以及活动区域甚至是更复杂的喜好和不同的群体关系。

  因应大数据的开发,我们期望为城市的使用提供一个可控且具有弹性的城市基础设施:让城市空间有条件的去接纳各种不同的使用族群,更好的反映城市需求并做出回馈,形成一个“浮动且有弹性的规划模式”。

  设计策略。① 新的公共设施。透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依照不同的使用者族群及活动范围,设置多元化功能的服务设施,强调多元且可依照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对应的调整。② 城市规划策略。改变城市街道不人性化的尺度,依照人群的活动范围及人行的距离为参考,规划不同尺度的活动场地,增加街道的亲和力。③ 互动与平台。利用现代人高度依赖手机APP的习惯,将其与街道设计结合,使街道不再只是只有同行的功能。

图:新的公共设施使用者描绘

图:新的公共设施区域分布图

图:新的公共设施区域分布图

图:新的公共设施活动组件

图:新型基础设施的置入

图:沿街型的临时活动组件

图:互动与平台

  4.作品名称:不正经的设计——张江西北片区的非正式更新;

  设计团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富一凝团队

  作品简介:

  针对张江西北片区的城市更新诉求,利用临时性、过渡性较强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织补城市形态。采用低成本、易实施、动态变化的更新手段,统筹张江西北片区内的时间、空间与活动三大城市要素,激发城区消极空间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设计策略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将遗留资产转化为张江特色空间;

 

  第二,打开自我封闭的园区与大尺度城市界面;

  第三,植入弹性设施与空间;

  第四,运用智慧手段实现灵活共享。

  具体操作手法包括对祖冲之路分段改造、局部空间改造(私人和公共)、空间分时利用(白天和夜晚)、模糊空间利用(工作日和周末)。

图:白天-夜晚空间分时利用对比图

图:断面示意(景明路-科苑路)

图:断面示意(松涛路-科苑路)

图:断面示意(藿香路-金科路)

  5.作品名称:数据下的城市细节;

  设计团队:城市数据团

  作品简介:

  本次作品数据来源:

  上海交通卡数据、房产交易数据、某外卖APP数据、个人移动设备数据、大众点评及微博数据、POI数据等

  研究内容及目的:

  张江大数据人物画像与城市配套功能修正两个层面

  人物画像:

  移动设备统计显示区域内白天人数约5万人,区域内50%以上上班族乘坐公交车,职住在内部及周边的员工占比最高,职住外第三地点(周末休闲地)无明显外溢规律,表明张江人对区域内部城市配套休闲设施依赖较高;居住均价在3-5万/平米房子的人数比例高于上海平均水平,收入水平较高;外卖数据显示午餐与晚餐点餐比例高于周边区域,表明城市休闲设施对餐饮的提升能力不足;网络语义分析数据表明张江人的标签为“出差”、“学习”、“高知”、“食谱”,更进一步表明张江人对高质量城市休闲配套功能的需求。 

  功能修正:

  张江作为产业园,目前已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好的园区,在各项指标上以同类型产业园作参考和借鉴已无太大意义。

  张江作为未来上海的产业社区、科技创新中心,势必要海纳百川,容纳全世界人才,目前在上海的国际人才居住基本集中在碧云社区、龙柏韩国城以及古北社区;三个区域外籍人士占比基本在60%-80%,本项目通过POI 数据对比四个区域的城市功能和千人指标,以洞悉外籍人士在上海的居住环境、生活配套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偏好,借鉴案例对张江城市功能配比适当修正,为未来张江接纳国际人才工作、居住、学习等各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配套。

 

 

 

 

  “张江高科技园区西北片区”项目的优秀作品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注:以上方案均非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