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秋季论坛聚焦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人文转型

14.11.2014  12:01

  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4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秋季论坛”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以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现状、焦点与趋势和江南都市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议题,同时发布了《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2014》的主要研究成果。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指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框架上以“人文城市建设”为中心,包括政治型城市化、经济型城市化和文化型城市化三个层面,综合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制度文明、物质基础和人文精神;在空间上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包括“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最终形成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关系和协同发展机制。新型城镇化是以文化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目标并在空间上涵盖了大都市、中小城市和乡镇村落的城市化进程。这是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科学理解和本质认识。

  《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发布了“2014中国都市化进程主题报告及十大焦点”,分别是:在城市发展模式上,上海自贸区先行试验启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开启;在城市环境保护上,雾霾大规模降临中国,给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敲响警钟,同时考验城市环境治理能力和转型发展能力;在城市转型发展上,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各地城市纷纷探索各具特色的转型经验;在城市开发建设上,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风起云涌,但仍需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城市空间管理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诉求明显,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压力加大;在城市群与区域发展上,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正式上路;在城市管理治理上,中心城市大力整治群租现象,但存在手段简单粗暴等现象;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城市文化走向务实惠民,文化节庆活动出现新趋势;在城市生活方式上,以杜绝 “舌尖上的浪费”和“公款吃喝”为突破点,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在城市科学研究领域,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方案的不断明晰,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学术研究与讨论显著增加,并呈现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考量的趋势。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子课题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汤莉华发布了“2014中国城市科学科研实力排名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张立群在题为“2014我国三大设计之都创新发展报告”的发言中指出,我国目前已有深圳、北京、上海三大设计之都,得益于设计之都发展规划政策的支持,正在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从设计产业的角度看,我国还不是设计强国,尚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对此,建议将设计之都建设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设计能力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加强国家设计系统建设,增强国家设计体系的竞争力;加强设计教育与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及工业设计产业生态建设。

  此外,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做了《从梯度化到立体化:当代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转型及其动力机制重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战略研究部部长刘学华做了《未来30年上海全球文化融汇引领功能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刘新静做了《我国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的“鬼城”现象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王郁做了《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现状与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员陆邵明做了《乡愁中“家”的意象》等发言,从不同角度针对当前城镇化及城市发展进行了阐述。

  与会专家认为,“人文城市”理念是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大理论成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人文转型是新型城市化与旧城镇化的本质区别,建议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原文: 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秋季论坛聚焦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人文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