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申城 你我同行】防疫“战”中 他们不惧“疫魔”扛使命

04.05.2020  21:30

      这个春天,我们看到了平凡里的质朴力量。这份力量像小草一样顽强地在各个角落伸展,最后让绿染遍了原野山川。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上海市红十字会书写着很多这样的动人故事。时逢“5·8”世界红十字日之际,我们特别推出“博爱申城,你我同行”系列图文专题,用故事触摸真挚感动,用温情传递大爱力量。

      第八期,让我们走近上海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和部分医院的发热门诊。这里是沪上距离新冠病毒最近、最危险的地方,几乎每一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让我们通过几个片段,来感受一下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危情时刻,以及他们与病患相处的温情时分。

      “大白”无微不至,上海儿童确诊病例清零

      自1月19日上海市红十字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以来,共有11例儿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经过近两个月的共同战“疫”,在儿科医院传染科医护人员精心照护下,无一例患儿发生病情恶化,治愈率100%。

      这是一场生命对生命的救治。作为传染感染性疾病专家,曾玫教授和她的团队为患儿们制定了一套精简又适宜儿童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为没有家长陪护,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除了治疗,还多了个“妈妈”的角色。每天24小时留在负压隔离病房的一尺三寸地,对好动的小患儿是个考验。为了给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些色彩,护士王佳丽把女儿的漂亮头绳带来病房,每天给患儿小姑娘扎造型各异的辫子。酸奶、水果、小零食,护士们更是把自己的加餐往隔离病房里送。医院还准备了各种画笔和纸。一时间,病房里也因为孩子们的画作变得多彩起来。

      患儿齐齐(化名)入院时才7个月大,是上海年龄最小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医护人员都把他当作自家宝宝照顾,担起了24小时不间断陪护的重任。在负压隔离病房的17天中,冲奶粉、换尿布、哄睡觉、陪玩乐……齐齐多了30多个穿着防护服的“临时妈妈”。传染科护士长夏爱梅坦言,最难忘的是齐齐在病房里度过的第一晚,孩子对陌生环境不熟悉而不停地哭闹,当天晚上值班护士张洁整夜都将齐齐抱在怀里安抚她,齐齐在她怀里睡了一夜。

      3月13日上午,1岁10个月和10岁的两名新冠肺炎确诊患儿痊愈出院,至此,上海市实现新冠肺炎确诊儿童病例清零。

      他们实力守护,坚守上海抗疫最前线

      作为维护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特种兵,上海市红十字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简称“公卫中心”,也即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承担了本次疫情的集中收治任务,并第一时间组建了240多名医护应急梯队,共同筑起上海抗疫的第一道防线。

      1月20日下午,公卫中心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王梅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成为疫情爆发后第一位进入公卫中心A3大楼隔离病房的医生。从那一刻开始,吃住全部在应急病房大楼内。在隔离病房,王梅需要对确诊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和患者谈话、安抚他们的情绪;每天和专家组一起为每位患者制定详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是很多患者还是会对他们说声“谢谢”。这让所有的医护人员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经历过甲流、禽流感、埃博拉等疫情的实战考验,章荫可谓是“三朝元老”。这一次,他再次选择“逆行”。放射科作为诊断患者的第一道关卡,章礽荫每天的任务是及时将A3危重症患者的片子传送给集结上海市级专家组所在的现场救治指挥中心,专家们才能通过患者肺部等病变的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

      每位危重症患者1-2天要做一次床边摄片,摄片时需要将摄片专用的IP板垫在患者身下,看似简单的流程,操作起来却异常困难。“危重症病人身上插满了各种监护及治疗设备,为他们床边摄片时需要格外小心。特别是那些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万一管子的位置变了,就可能需要重新插管,一方面一套耗材代价太大,另一方面病人也不一定吃得消。”章礽荫说。

      放射科是诊断患者的第一道关卡,而检验科则要面对处置标本时气溶胶的威胁。检验科的报告是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的重要参考,及时性、准确性不容有失。科室7个专业组每天满负荷运行,在高峰时,一天要检验超过2000个标本。截止3月20日,工作人员们已经整整两个月没有回家。随着救治工作的深入,不断有新的临床检测项目产生。没有设备就紧急采购、没有经验就立即培训、没有流程就马上制定……只要临床有需求,检验科总会给予回应和满足,先后根据专家组意见新增检测项目多达50项。

      药剂科的药师团队为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既要负责调剂所有病区的医嘱和药品,还要审核中药医嘱,核对中药汤剂,检查汤剂的外观和质量。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仔细严谨,决不能犯一点错误。发药时都是一路小跑:“我们快一点,患者就能够早点服用药物,才能快点好起来。”

      越来越多患者从公卫中心痊愈出院了,相信“清零”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一线“最美妈妈”,义无反顾走进发热门诊

      都说儿子是妈妈的心肝宝贝,但是有两位新妈妈,她们下班回家后却不能和自己的儿子玩耍,甚至都不敢接触,即使孩子哭着要妈妈抱,也只能忍痛拒绝。

      1月24日,正当千家万户围坐在桌边吃上团圆的年夜饭时,上海市红十字儿童医院消化感染科的余荣华医生已经穿着“全副武装”的防护服,在发热门诊工作了整整一天。她是疫情爆发之后,全院第一个走进发热门诊的医生。

      第一次穿全套防护服,花了20分钟的时间,穿上以后体感非常闷热,体力消耗也远超平常。实在喘不过气的时候,她就只能在没人的时候走到半污染区摘下面罩缓一缓,再回到岗位继续工作。始料未及的是,解下面罩,脸上已被勒出深深的、紫红色的勒痕,一天都很难褪去。

      第一天门诊,余荣华一共接诊了十多个有武汉接触史的病人。晚上回家,余荣华只能忍痛跟刚满3岁的儿子说:“宝贝,离我远一点,不要碰我。”虽然在发热门诊下班时已经洗过澡了,但她回家还是要再洗一遍,才敢靠近孩子。

      和余荣华相比,另一位新手妈妈王星面临的考验就更大了,她的宝宝才15个月大。自从1月底从急诊被调到发热门诊工作以后,她也只能忍痛和儿子暂时分开了。虽然心疼,王星还是“疫”无反顾地踏进了发热门诊这一迎战疫情的最前线。

      不过王星很快发现,自己的“新妈妈”身份有意外的好处。有些孩子发烧的家长非常焦虑。这时,她就会以“宝妈”的口吻耐心地和家长解释,缓解她们紧张的心情。一番安抚之后,家长大多慢慢平复了情绪。王星每天还会对就诊过的病人电话回访,确认康复情况。一番春风化雨般地关照之后,家长也往往会报以感激。

      “初为人母的我们,想给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的社会,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社会!”都说,为母则刚,在“战疫”一线的两位新妈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博爱申城,你我同行。这个世界,总有一些坚守感动着我们,总有一些善良温暖着我们。请相信,像文中提到的这样一群无惧无畏的白衣天使们正严阵以待,日夜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健康和安宁。让我们真诚地向他们道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