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人民情怀坚强的中国力量——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

11.08.2014  09:07

  时间在这里定格: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

  一场6.5级强烈地震骤然降临。顷刻之间,大地震颤,山石崩溅,房屋垮塌,生命消殒——

  鲁甸之殇,中国之痛!危难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决策、科学部署,带领广大军民同灾难展开了英勇无畏、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显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永恒的执政为民宗旨、不变的生命至上理念,灾难中凝聚起伟大的中国力量

  鲁甸地震是2000年以来,云南省境内发生的最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2千米,极震区烈度高达9度,与2013年芦山7级地震震中地表震动水平相当。加之地震波及范围广、震区人口稠密、多数房屋抗震性能差,导致人员伤亡惨重。

  得知震情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方面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表达着总书记的深切牵挂,体现着党执政为民、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4日一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飞赴灾区,察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工作组紧急赶赴地震灾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救灾工作。与此同时,云南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率领工作组火速赶赴灾区。整个应急救援系统迅速高效地运转起来。

  震后10分钟,云南省武警总队官兵携带各类物资装备向震中进发。震后3个半小时,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全国各分队集结完毕。地震局工作组出发,国家救援队出发,国家卫计委医疗队出发,公安消防官兵出发,通讯、电力、道路抢修人员出发,首批救灾物资启程……绝不放弃,绝不抛弃。各路救援力量谨记总书记"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同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不惜一切代价向震中突进,一场抢救生命、抗击地震灾害的战斗打响了。

  在地震发生一个多小时后,救援队即赶到了现场。鲁甸县也行动起来,迅速发动基层党组织904个、党员12536人,投入抗灾一线;巧家县发动基层党组织1680个、党员9600人,及时组织灾情排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灾难中,共产党人成了群众的主心骨。

  灾情发生后,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闻令而动,紧急出征,昼夜兼程,挺进灾区。30多个小时内,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近万名官兵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全力展开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工作。

  让"绿军装"和"白大褂"同步进入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启动伊始,党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军绿色迷彩服、红色橘色的救援队服、医护人员的白大褂、电力职工的蓝制服……废墟上、山脚下、险境中,无数无名英雄奋战的身影,交织出一道道生命的彩虹。

  高效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救灾举措,在与灾难抗争中不断进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鲁甸抗震救灾以高效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救灾举措,彰显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中国式救援体系的能力和效率令世界刮目相看--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始调动一切必要资源,政府、军队与社会力量等无缝衔接,呈现出较之以前更为成熟的救援流程与更加高效的协同模式。

  优化救援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以地方为主,进一步形成统一指挥体系,将各方救援力量纳入,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救灾需求,中央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协调保障。

  先进的技术装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武警部队首次运用四旋翼无人机,对灾区全貌及救援实况进行俯瞰拍摄,为救援工作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首次大范围搭建地震现场指挥调度平台,使救援力量调度更加精准有序;自行式炊事车、应急通信卫星、应急通信车……高科技的应用,实现了以往"人海战术"无法企及的目标。

  曾参与过汶川地震、彝良地震和芦山地震疫情防控工作的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陆林介绍,这一次灾区的卫生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和网格化管理。

  新的备灾模式为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赢得了宝贵时间--

  鲁甸地震后10分钟,云南省民政厅向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和曲靖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发出调拨指令。当晚,部分物资运抵灾区。

  "调运物资的速度更加快捷,是此次救灾工作的一大特点。"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说,救灾物资储备点距离灾区越近,越能保障救灾物资及时调运到位,以最快速度保障受灾群众的生活。

  社会组织参与救灾更加专业有序--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对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专门部署。进入灾区的社会救援组织,运用专业知识、设备和人力,统一有序地参与到抗震救灾中。

  全社会面对大灾时愈发从容、自信、理性--

  人们心系灾区同胞的安危,为鲁甸加油,为生命祈祷。根据以往地震灾害的救援经验,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仅凭"一腔热血"蜂拥至灾区,可能事与愿违。互联网上,网友们探讨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如何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

  不屈的精神品格、热切的生活希望,在震后的废墟上顽强跃动

  鲁甸废墟上,倒下的是房屋,升腾的是不屈的精神。

  鲁甸抗震救灾以来,救援人员不怕牺牲、连续奋战;灾区人民守望互助、团结一心;全国人民不离不弃,八方支援,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伟大品格。

  从个人到企业,从机关部门到社会团体,从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到海外侨胞,无论路有多远、山有多高,一批批救援人员,一车车救灾物资,一笔笔爱心捐款,汇聚成爱的长河,源源不绝涌向鲁甸--

  地震撼动了中国的大地,摧毁了千房万屋,但撼动不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坚强,动摇不了中国人守望相助的信念。

  "不要害怕!""我们一起不放弃!"地震当天,被瓦砾掩埋的两名孕妇,在黑暗中手牵着手,不断相互鼓励。希望战胜了恐惧,生存的信念在废墟中涌动。

  灾难阻止不了民族前进的脚步。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拥有这些坚实的内核,中华民族必将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不断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哀伤尚在心头,希望已然铺展--最让火德红乡张兴晏夫妇高兴的是,家里筛选花椒的风柜在地震中没有被砸坏。张兴晏年迈的妈妈一上午摘了整整一箩筐花椒。"如果日头好,这样晒两天就可以卖了。"生者生的勇气,是对死者最好的祭奠。废墟之上,顽强的灾区人民凝聚起一股磅礴力量。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科学救援,一定能取得这场抗震救灾的胜利。

选稿:贡小翔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