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地铁人熊熊:用心为乘客带去快乐的旅程

07.12.2014  23:10

图片说明:熊熊解答外籍乘客的问题(本网资料图)

  东方网记者于量12月8日报道:2002年,当时19岁的熊熊从职校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地铁人”。彼时,上海轨道交通的“”字形的基本框架还只存在于构想中,整个路网中也仅有1、2、3号三条线路正在运营。

  12年过去了,如今的上海轨交全网运营线路总长已达567公里,车站共计332座。而“年轻的老地铁人”熊熊,如今已是人民广场站的副区域站长。同时,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12年来,熊熊始终秉持着向全心全意的服务理念,为乘客带去愉悦的地铁旅程。

   转岗之初遭遇困惑

  作为上海地铁的服务明星,2012年,以熊熊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熊熊3D服务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旨在研究创新服务课题,提升轨交窗口服务质量。然而,熊熊刚参加工作时,其实是“搞技术”的,转岗到服务岗位,也曾让她有过心理落差乃至动摇。

  熊熊的职业生涯始于上海火车站。当时,从地铁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的她是车站的一名票务维修工。2007年,由于票务维修业务整体外包,熊熊不得不面临选择:离开地铁,另寻出路;留在地铁,转岗服务。

  熊熊最终选择了留下,但是“服务员”这个新身份却让她始终觉得有点不自在:“当时对服务岗位的认知有问题。那个时候就觉得,服务员可替代性最强,最没技术含量咧!随便找个人都能做得好。

   枯燥工作需要坚持

  熊熊说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但是在职业精神的驱使下,她坚持了下来。地铁服务工作枯燥而又机械,在刚刚转岗的那段日子里,熊熊每天的工作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回答“哪里进站”、“哪里买票”之类的问题。然而,正是在每日数千次的重复中,熊熊逐渐意识到,“让每个乘客在离开地铁站时心情都是愉悦的”绝非易事。

  于是,一号线上海火车站的“小熊为您服务台”出现了。每天,熊熊都和同事坐在这个不足2平米的服务台后面,在不厌其烦地解答每一个乘客的每一次问询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竭尽所能向乘客传递快乐。

  2011年“春运”期间,熊熊和她的同事“突发奇想”,在地铁站里向农民工旅客派起了“红包”:精致的红色信封里,装着一张新版的地铁导乘图。回忆起这桩轰动一时的新闻,熊熊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反正也要发地图,不如换点花样。乘客拿到红包觉得开心,我们发的时候也觉得开心。这些打工的乘客在上海辛苦了一年,我们希望能在他们回去的时候给带去一点温暖和关怀。

   机智化解奇葩事件

  除了机械与重复,地铁服务工作偶尔也会碰上令人措手不及的“奇葩”事。有一次,一名男乘客来到服务台,把一张被撕得粉碎的动车车票丢在了熊熊面前,然后用命令式地口吻说:“帮我拼起来!

  没有半秒钟的迟疑,熊熊和同事立即答应了男子的无理要求,一边开始拼接那张根本不可能拼得起来的动车票,一边和男乘客搭话。原来,这名男子要去外地出差,但他的女友却想要他多陪陪自己,不让他走。两人因此起了争执,女孩一怒之下就把车票撕了个粉碎。捏着一把碎片的男乘客同样一肚子气,只好把火撒在熊熊的服务台上。了解了事情的经过,熊熊便客串起了“情感专家”的角色。几经开导和劝说,男子的女友最终来到了车站,和他当面达成了和解。

  撕车票小情侣的故事固然“奇葩”,但在熊熊看来,只要是地铁的乘客,自己就义务做好服务工作:“服务工作的关键,就是搞清楚乘客真正的需要是什么。”熊熊说,在服务岗位工作了这么多年,自己俨然已经练就出了读心术:“只要看乘客的眼神,我就能猜到他想问什么,每次都八九不离十。

   服务内容不断创新

  12年光阴,当年的小熊如今已成为了一战之长,而熊熊的“3D服务”创新工作室更是担负起了培养地铁服务新人的责任。工作室在以“培养有活力(Dynamic)的员工队伍,树立全心全意(Devoted)的服务理念,使乘客感受一段愉悦的(Delightful)地铁旅程”为目标的同时,不断带动和引领青年员工创新服务举措。

  针对乘客不同的需求,熊熊的工作室先后推出了票卡导购服务、多语种服务、无障碍绿色通道服务、团体购票服务等特色服务。同时,为做好地铁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工作室还专门自编了详尽的《志愿者服务手册》,弥补了对志愿者专业化培训的不足。

  今年,熊熊又赶起了新媒体的潮流,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微in地铁之熊熊3D服务工作室”。熊熊说,建立微信号的初衷,就是自己常说的,是为了满足乘客“真正的需要”:“现在地铁车厢里,人人都拿着个手机。这就说明乘客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是有需求的,所以我就决定把工作室搬到手机上。”经过大半年的尝试与摸索,熊熊的公众号订阅用户已经有千余人:“看到我们公众号的文章被转载,我就由衷地觉得高兴,因为这说明我们的东西乘客的确是有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