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之父刘建航去世 因地铁而被上海铭记

01.08.2016  16:37

  被尊称为“上海地铁之父”的刘建航院士昨天(31号)去世。刘建航出生于1929年,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攻克了衬砌结构防水关键技术,国内第一条盾构法施工越江隧道及地铁试验段由此建成,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还解决了喷发沼气流沙等世界罕见难题。代表作有《盾构法隧道》等。上海地铁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地铁100年走过的历程,刘建航院士一直在默默奉献着,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请听报道。

  一个人被铭记的方式有很多种。刘建航注定要因地铁而被上海这座城市铭记。1号线是上海建成最早的地铁线路,也是现在最繁忙、最重要的大动脉。

  1993年5月28号1号线徐家汇到锦江乐园站,6.6公里建成通车。这6.6公里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往前四十年,1952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的刘建航进入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紧接着就参与到上海地铁的筹建、试验工作中。当时苏联专家认为,在上海像豆腐一样的地质条件下建地铁,无异于在茫茫宇宙中找个支点把地球翻转过来。但刘建航和同事们找到了这个“支点”。在刘建航的领衔下,他们最终攻克了关键技术,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1963年,浦东塘桥实验场,刘建航和同事们在农田里做了直径4.2米的盾构,在地下成功掘进了100多米的隧道。这是当时世界未曾有过的开创性案例!2013年刘建航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通过了直径从4到6米到10米的盾构钢结构管片的地上和现场的试验,我们终于得出结论,上海是可以用钢结构和盾构来建设地铁和越江隧道的。

  在刘建航的带领下,国内第一条盾构法施工的黄浦江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在1971年通车,紧接着是延安路隧道北线。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总工程师朱雁飞说,越江隧道的成功,为随后重新启动的地铁建设打下了基础。

  第一代打浦路隧道、延安路隧道北线,这是一代,第二代是延安路隧道南线,大连路、翔殷路,第三代上中路、军工路、崇明隧道……三代里面,刘建航院士在第一代技术里面是中流砥柱,第二代是核心决策层,第三代他是作为专家咨询和决策层。一二三代,他作用不同,功劳很大。

  1990年,国务院批复1号线正式开工。此时刘建航已经过60岁,他担任1号线的总工程师,解决了盾构穿越市区密集建筑群的技术难题。2003年7月,4号线塘桥站至南浦大桥站区间的中间风井位置突发透水涌沙事故,引起隧道部分结构损坏及周边地面沉降。已经75岁高龄的刘建航第一时间都赶到了现场,在工程修复时,他提出的“原位修复”方案,成为软土地层超深基坑施工的经典。申通地铁集团原党办主任金家模说,刘建航退而不休,不管白天深夜,接到电话即刻出发。

  他爱人说,这个时候像个军人,啪啪穿好弄好,包一拎就走了。走到门口,他爱人后面叫,袜子袜子,天冷么,你袜子还没穿。他就把袜子装在口袋里就走了。抢险抢了一夜,满头大汗,他下意识的从口袋里拿出擦汗,在场的人都笑了,刘总,那是袜子!

  现任市水务局局长白廷辉曾担任申通地铁集团的副总裁、总工程师,他说,在读硕士研究生时就跟着刘建航实习,跑工地,跑现场是常态。后来他成为刘建航所带的第一位博士,照样如此。这位削瘦、甚至腿脚有些颤颤巍巍的老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处理一些工程险情的问题,还能启发、教育身边的人,指导身边专业人员,设计、施工方方面面的人员。一个是执着,一个是敬业,一个是培养培育年轻人。

  身为同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刘建航先后培养了9名博士、1名博士后和1名硕士,还与多名青年科技人员订立了师徒合同。2008年,刘建航捐赠自己多年来的25万元积蓄,设立 “刘建航院士奖励基金”,对优秀中青年技术人员进行奖励。三届共46名获奖者都是地铁、隧道领域的生力军。

  他们强了,现在他们建功立业了,年级很轻,他们做的事情比我大,工作担子也比我重了。

  多年前,曾有一位书法家送了刘建航一副对联,落款写“赠上海地铁之父”,刘建航用涂改液把“”改成“士兵”的“”,于是挂在墙上的对联落款就变为“赠上海地铁之兵”。八十岁生日这一年,刘建航还写下这样一段话:“求真务实、坚毅攻坚、锐意创新,勇做开拓轨道交通和隧道事业的先锋”。

  从试验段、6.6公里到包括磁悬浮在内617公里,上海地铁的脚步没有停止,正在向800公里迈进。

  以上由东广记者李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