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年度"生态预算"今耗尽 "地球超载日"提前一天

19.08.2014  10:16

今天是2014年“地球超载日”,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地球的“生态年度预算”已全部用完;未来4个多月,人类对地球的消耗将成为一笔不知何时才会偿还的“生态赤字”。

全球超载日”的计算,是由权威智库“全球足迹网络”牵头。就像主妇关注家里的存款和账单那样,该组织在全球拥有强大的数据搜集网络,观察人类活动对地球的索取。

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人类本该“量入为出”。“收入”就是地球能提供的可再生资源总量,“支出”就是对资源的消耗(或者叫做“生态足迹”)。如果说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笔基金,那毫无疑问,最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就是只取“利息”,而不动“本金”。

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是如此——直到1961年,人类每年依然只消费着地球3/4的可再生资源产出。但进入上世纪70年代,因为不负责任的“过度消费”,人类开始透支地球的未来。

为了衡量这种透支的强度,“地球超载日”的概念应运而生。2000年的“地球超载日”为10月1日,去年则是8月20日,今年更比去年提前了一天。这表明,透支的强度正在不断增大。

若换个角度观察,按照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今年全年,人类消耗的生态资源须由1.5个地球才能供给;而到了2050年,人类就需要3个地球。

高强度的透支正在造成一系列可见的后果,比如水资源稀缺、荒漠化、水土流失、渔业崩溃……最为人关注的是,由于人类的碳排放速度远远超过地球的吸收能力,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

要减少对地球的透支,必须靠“开源+节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表示,消费量、生产效率、人口总数、环境再生量——这4个因素决定了地球的超载状况。尽管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可再生资源总量的增长,但WWF认为,总体上,这种增长远不及人口和资源需求的步伐。因此,更好的出路就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消费结构。

实际上,计算“地球超载日”的另一大意义,是提醒世界各国注意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据WWF昨天公布的数据,中国的生态消耗和超载情况也很严重。尽管人均生态足迹水平低于全球,但由于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中国的生态足迹总量居世界首位,比排名第二的美国高1/3,是自身承载力的2.2倍。这意味着,我们需要2.2个中国的可再生资源总量才能满足需求,或者说,今年的“中国超载日”早在2个月前就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