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场在路上的旅行——记中文系第十届“惠风钟文”学术周系列讲座之闭幕式

26.11.2014  12:08

2014年11月18日下午18:30,在第六教学楼106教室,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举办的第十届“惠风钟文”学术周闭幕式讲座“青春是一场在路上的旅行”顺利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老师为大家进行了精彩的讲述,以“在路上”为主题,串起了十个关于成长的小说及其改编电影,它们分别是:《迷失东京》、《成为简奥斯汀》、《狗镇》、《伊芙琳》、《太阳照常升起》、《日瓦戈医生》、《洛丽塔》、《革命之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路上》等,启发同学们勇敢地踏上青春这段在路上的旅行,用坎坷铺开心灵的成长,在试错中勘踏生存的方向,从而成长为“热爱大地,自由生活”的人。

讲座开始时,梁永安老师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引出讲座主题“在路上”。他介绍到,西方在中世纪时,借助系统的宗教仪式以及宗教、信仰层面的规定性奠定了人们的精神,使得大众的生活具有一个恒定的指向;然而工业革命之后,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处在复杂的现实中;到了后现代主义时代,就更加强调辨识。

在同学们了解了“在路上”的时代背景之后,梁老师以播放电影片段和讲述相结合的方式,深刻地解读了十部成长小说与电影。

梁老师首先以《迷失东京》为例,指出在当今社会,迷失是普遍的状态,人们所认为的内心里的愿望,其实是无形的手在背后培育出来的一种欲望。梁老师为大家播放了电影片段。在电影中,结了婚的夏洛特为了获得生命的新感受,从美国跑到东京,遇到哈里斯。最后,当哈里斯走的时候,两个人在路上看到彼此,相互拥抱,却很理性地再分离。梁老师解读道,出门其实很容易,但是真正实现在路上的生命的深化是很难的,最后明白彼此无法获得温暖,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梁老师还强调了一个电影镜头的特点——天空的比例是很小的,电视塔、高楼、道路等都形成对人的强制。由此,梁老师指出,人们总是在框架中移动,心里虽然有渴求,但如果内心的铁笼随时带着,就永远走不出原来自己的世界。梁老师将此与《马路天使》里的生活进行了对比,认为《马路天使》里人的心像磨盘一样,转动的时候是有中轴的,真挚、简单,是我们这些已经复杂化的人难以体认的。梁老师认为,中国人这种简单而直接的眼光是被革命改变了,并播放了电影《闪闪的红星》的片段,进行进一步的阐释:革命其实就是中国人在路上,中国人离开了原来小农的非常狭小的中国,走向了更大的有组织化的空间;西方同样如此,近代社会以后,人移动了,在移动的时候,一旦进入家庭,人就长了根须,稳定下来。但现在社会有个巨大的推动力,就是两个人之间会发生一种排斥力,从而推动人们再移动。

梁老师认为,这种两个人之间的排斥力在《成为简•奥斯汀》里体现得特别突出,由此讲座开始了第二部电影的分析。梁老师精心挑选了一个电影镜头:两个人要私奔,马车陷在淤泥里了,奥斯汀在小树林里看汤姆推马车,从汤姆衣服中的信才得知如果他娶她,那么他的财产全部没有了,两个人就必须在从头开始打拼获得微小的生活,奥斯汀在路上便离开了汤姆。看完这一片段,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梁老师为同学们分析了奥斯汀的想法:如果过着像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所说的那种很粗糙、辛苦的生活,思想这一面可能就难以顾及了,而写作是奥斯汀不会放弃的事业。梁老师告诫同学们,在漂泊的一生之中,纵使找不到自己最佳点,也要保持在路上,这样至少自身的丰富性还在,独立的意志还在,没有丧失一切。梁老师指出,我们经常有在路上的念头,却过着很固定的生活,很多东西都无声无息地淹没在我们的内心里,在时光里烟消云散,就好比我们一直是在窗口旁,想要奔向世界,而不是在门口,可以冲向那个世界。

接下来,梁老师和大家分享了电影《伊芙琳》中,即将与爱人私奔的伊芙琳在临走前陷入痛苦和迷茫,突然放弃私奔的故事。梁老师解读道,伊芙琳走了,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上限,而我们很多人这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上限。随后,梁老师分析了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想要表达的疑问:“在路上能不能疗伤,换句话说,世界上有没有一种东西替代爱情?”梁老师认为,通过在路上,人认识了各种人,也认识了各种价值。紧接着,梁老师介绍了《日瓦戈医生》中娜拉粉碎之后再重组的成长故事,指出在这个在路上的成长过程中,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沉淀,正如电影中的十月革命给人带来的不只是宏观上的悲惨,还有一种催生力。

在介绍电影《洛丽塔》时,梁老师指出洛丽塔只是一种情结,这种情结就是未实现,或者就是被残酷击碎的东西,所以在未来的生活中,男主人公亨伯特就会去寻觅。梁老师总结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洋娃娃(一种希冀)。在路上的追寻不是追求过去的东西,而是去获得一个新的东西,有一个新的追求。随后,通过《狗镇》这部人物命运悲惨黑暗、地狱结构的电影,梁老师强调了人类生活的有限性——在某个空间,就是一片黑暗。梁老师特别提出,这对中国人的冲击非常大,因为我们习惯圆满。但是在路上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具有巨大的荒诞性,考验我们的承受力。梁老师认为,《狗镇》揭示了我们在路上寻找,可能面对的困境。而对于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提出的疑问:“没有经济迫害,但为什么还是活不下去?”,梁老师认为,漂泊、流落的生存状态,实际是在寻找,并不是说在逃逸。

讲座最后,梁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在路上》中年轻男女一场寻找自我的旅行故事,解读了看起来情节出格的电影所想要表达的寻找自我之旅的艰难以及破碎的青春。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场“青春是一场在路上的旅行”讲座顺利结束。梁老师以“在路上”为主题的关于成长小说与电影的讲座,不仅使得同学们对于文学的魅力和生命力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体会,还激发了同学们对青春、对人生的思考,启示同学们自我觉醒,真正成长为“热爱大地、自由生活”的人。

惠智沐山河,风月取贤灵。钟情百家诗,文会天下英。本届“惠风钟文”学术周系列讲座历时三周,共有七场讲座,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电影戏剧、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均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名师主讲,获得了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促进了复旦大学的文化建设和学术交流。随着本场讲座的顺利举行,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第十届“惠风钟文”学术周系列讲座至此已全部圆满落幕!敬请期待明年的第十一届“惠风钟文”学术周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