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在沪热议中国外交:"一带一路"战略大有可为

02.10.2014  11:11

  东方网10月2日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赴杜尚别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并对塔、马、斯、印进行国事访问,掀开了我国外交的睦邻友好合作新篇章,开启了“一带一路”建设新航程,也是整个大国外交布局中的关键一环。而在上海社科院日前举行的《中国外交:战略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上,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成为与会学者们热议的关键词。

  会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发表了题为《中国迈向全球强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国际地位非常有利,但面临的挑战也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中美关系,美国加大对亚洲的投入,从军事、经济、国际规则、海上问题、“颜色革命”等方面应对中国的崛起。其次是周边地缘政治,他主要阐述了东亚安全机制、中日关系、南海问题和朝核问题等热点议题。最后是国内经济改革与发展,他重点就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了近年来的中国外交。南京大学朱锋教授的概括是:领导人变得更有个性,国内国际两条战线的内外联动前所未有,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更加直观和坚定。学者认为,近两年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理念与新政策,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战略理念,将从整体上带动中国外交。许多学者认为,全球治理有望走出破解大国对抗的一条新路,为中国外交提供更多机会。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认为,从双边层面看,中美关系似乎问题重重,但如果能够走到全球治理,则有望突破困局,并且有利于提高中国的战略主动权、话语权和规则的创制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崔立如对中国外交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中国要参与构建地区到全球的秩序,要有顶层设计,要提到哲学的层面进行设计,下面则要有战略的支撑。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鸣研究员则就中国外交中的相关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海洋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上,当前的主要任务还是海洋维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对中美关系持总体乐观态度。他认为,中美都是超大型、文明型和全能型国家,彼此之间经济依存,有着广泛人际网络、国际合作网络和90多个对话机制。

  研讨会由《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