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沙场上救死扶伤

09.11.2015  22:42

不忍屈辱 参军入伍

      1927年2月,张格海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在他十岁时,他的家乡就被日军侵占,每天生活在日军的淫威之下。

      “不赶走日本鬼子,我们是永远翻不了身的,日军毫无人性,不仅要杀大人,连肚皮里的婴儿也不放过,见人就杀,并到处示众,实行‘三光政策’,单在南京他们就杀了30多万同胞”,张老痛心地讲道。

      日寇横行,生灵涂炭的惨状刺痛了张格海幼小的心灵,炮声、飞机轰炸生日夜不停,难民挤满逃难的道路,张老全家携老扶幼也随着老乡一起逃难,看着哭哭啼啼孩子们跟着受难,大人们更感到伤心和无奈。每个难民的胸前都缝着学校的老师用白布条做的难民条子,万一逃散时被敌人杀死或炸死、病死、饿死,能够找到尸体。日本侵略者的暴虐真是罄竹难书。

      为了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为了还家乡一份安宁,为了过上太平的日子,张格海下定决心到区政府去报名参军入伍,无奈的是当时他年龄太小,未达到参军的要求,只好暂时在区政府当通讯员。

      一年后的1943年,张格海再次向区领导请求入伍杀敌,由于年龄的问题,上级安排他先去第三军分区卫生部卫生人员培训班学习战地救护和卫生护理,四个月后毕业。毕业后的张格海先在后方医院实习了几个月,后正式加入了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七团,成为一名卫生员。

      他所在的新四军第四师,是重建后的新四军主力师之一,师长兼政委是彭雪枫。第四师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新黄河以东,津浦铁路两侧的淮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淮北抗日游击战争,并向河南敌后发展的任务。新四军第四师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共歼敌6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

      此时,张格海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来到了部队,虽然没有直接拿枪杀敌,但用自己的医学护理知识救治前线杀敌负伤的战友,他也感到很满足和自豪。他所在的野战医院伤员转运站,医生、卫生员较缺乏,在伤员增多时,他自己要负责七八个病人。当时战事频繁,条件艰苦,伤员只能借住在老百姓家里,他每天挨家跑负责给伤员换药、打针、洗刷、洗衣服、换床单等等。由于张格海的认真负责,很快得到医院领导的赏识与重用,伤势较重的伤员也多交给他看护。

      张格海所在团成立时只有三个医务人员,之后,后方医务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每连都有卫生员,每营都有卫生所,每团都有卫生队,而且在团里可以做手术。抗战胜利时,他们部队的战场救护工作在全军也是一流的。

      新四军第四师的将士能够前方勇猛杀敌,战绩突出,这与跟随战士奔赴前线救援的后勤医务人员的救治工作是分不开的。张格海说:“经过我们抢救的伤员大部分都恢复得很好,有的战士虽身负几十处伤,伤好后战斗力仍然很强。陈老总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部队医务人员出色的工作,我们的战斗力不会那么强。’”

 

英勇负伤  誓死抗敌

      1944年,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部署,第四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第四师要从淮北地区转到豫皖苏作战,张格海所在的第二十七团担任后卫,其他几个兄弟部队是先锋,但是后卫比先锋打得还苦,因为当时多是不宣而战,而且采用野战、秘密作战的方式,来无影,去无踪,据点一拔就是几十个,消灭敌人几千人,战斗一结束就立即撤离,因此每仗打得非常艰苦。

      7月时,其所属部队从苏北出发到山东境内攻打日军,半夜12点前要结束战斗,回到原地吃早饭。其间要走九十多里路,而且不能走正路,须从青纱帐穿过去,因为每年的七八月份,北方遍地的高粱正茂盛,高粱秆儿高,叶子长而密,在其中可以藏住人,部队在青纱帐穿行比较隐秘、安全。但在青纱帐里行走,战士们又闷又热,还必须小跑走,所以有的战士晕倒在路上,经卫生员简单的处理后又上路了。部队在陇海路北、山东鲁南拔掉了日军20多个主要据点,又转向津浦路西战场。

      张老说,按伤亡比例算,医护人员的伤亡可能比战士要高,因为在战斗过程中,战士们可以一人一个战坑,炮弹袭来时可以躲避,而医护人员是流动的,他们背着救护包穿插于战场中,中弹的几率比较大。

      1945年3月,张格海所在部队奉命要端掉日军盘踞在安徽固镇的一个据点,部队战士不足300人,而敌军包括全副武装的两个中队的日军和两个中队的伪军约400人,敌我力量悬殊,且敌人火力很猛,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在战斗过程中,包括张格海在内的5个医护人员,在前线做伤员紧急包扎护理和搬运转移。就在张格海随部队转移过程中,被日军的一颗炮弹击中腿部,人被炸飞,高高腾起,当场昏迷,生命垂危,幸亏战友快速将他送到团卫生队做了扩创手术、取出弹片后转到后方医院。

      经过几天几夜日夜兼程的转移,到达后方医院,打开缠绕了几天的纱布绷带时,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张格海伤腿上生满了蛆虫,密密麻麻,已现白骨。战时医疗技术有限,只做了简单的处理,这也为张格海日后的伤痛埋下了病根。

      因战负伤的张格海因伤势较重被评定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按照部队规定二等伤残的人员一般都要复员。但张格海舍不得离开部队,他始终不忘自己入伍时的初衷和誓言,他要留在部队继续战斗。待伤情稍稳定后,他对上级领导说:“我留下来还能工作,前方不能去,后方也可以。”他恳求领导把伤残等级定为三等甲级,最终他继续留在部队里做救治护理工作。

      其实,张格海此次中弹不仅腿受伤,他的腹部肾脏也受到严重挫伤,当时他中弹被炸起时,身上背的医药瓶罐砸到了腹部,导致一个肾脏受损萎缩失去功能。但这一情况,是在很多年之后他作为离休干部享受体检时才发现,是上海瑞金医院一位肾脏外科专家在听他讲述了受伤过程后确认病情的。

      还有一次,其所属部队在攻破日军的小据点后,在追击逃跑的敌军时,日军的一个军官因负伤在原地动弹不得,被新四军控制后,张格海让他把身上的指挥刀交出来,结果这个顽固的日本军官挥刀向他砍来,一刀正好砍在了腿上,裤子被割破了,幸好当时是冬天,身上穿着厚衣服,只是皮肤表面受轻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张老在讲他面临危险或受伤时,没有丝毫的后悔,更没有害怕,他仅微笑着说了句:“我的命大啊。”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战争已去,记忆犹存。在采访的过程中,张老还为我们讲述了1944年9月11日在夏邑县八里庄的战斗中,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英勇牺牲的故事。

      在抗战中牺牲的张老的亲密战友中,有一位是跟他非常要好的司号员,他是安徽萧县人,跟张老年龄相仿,他们一个锅里吃饭,一个被窝里睡觉,比亲兄弟还亲,但是一场战斗,让他们阴阳两隔。

      那是在1945年2月,这名司号员在战斗准备过程中,头部中弹,张老从战壕里将他的尸体背出来,将他掩埋,并为他立了一个简单的木质墓碑,以备他的家人来找。

      采访中,张老还提到卫生部第一任部长沈其震,以及官乃泉、崔义田等。张老称他们为自己的老师,他们用真心对待战士,张老用“父子”之情来形容他们的感情:“他们无保留的教我,我从看护员到护士,从助医道军医,然后当所长、院长、局长,这都是与他们的培养分不开的。”讲到此时,张老声音已哽咽,老泪纵横。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张老一直在诉说他的老战友的光荣事迹,当我们让他讲一讲他在抗战中的贡献时,他总是说“我没有什么事迹,同其他人比,我这都不算什么数”。其实,张老在抗战期间,做了不少令人敬佩的业绩。如,他因伤病在印钞厂工作时,突击生产,支援前线,旧伤复发,自己换药,自己打麻药,还拄着拐杖给别人做手术。他还自己组织建立了休养所,给粉碎性骨折的工人做截肢手术,挽救了工人的生命等。

      在整个抗战反扫荡过程中,张格海看到不少战友倒下了,他们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为了纪念抗战先烈,让后人永远缅怀他们,在淮北建立了一个烈士陵园。谈到这里,张老动情地说,他的战友以及无数没有留下姓名却为抗日牺牲的军人和民众,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必将传颂千古,他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必将永垂不朽。

 

      访谈心得: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医护人员与前线战士并肩而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同样,张格海老人在抗战过程中,虽没有拿着刀枪去杀敌,但他奔赴在前线救治、转移伤员,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他身负重伤,却坚持留队工作,我们从张老身上感受到无数个抗战将士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对于日军的种种暴行,我们义愤填膺。虽然惨烈的战争已经远去,但军国主义的阴魂并没有远离,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铭记历史,不忘教训,才能避免战争,保卫和平。

 

(上海师范大学 赵倩 李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