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展,遇见上海的多彩与动人  

24.08.2018  23:07

      8月21日,历时7天的2018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落下帷幕。15万余种图书、500多种首发新书、100个分会场、115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让市民读者在今夏共享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会。

      7天书展,一个纯粹的关于书的节日,全城赴一场关于书的约会。走过15年的上海书展,已成为中国书业具有独特影响力的品牌盛会,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阅读氛围。上海书展已经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张闪亮且独具魅力的金字招牌。

      遇见读者

      ——读者,是上海书展的最大财富

      业内有种说法,偏艰深高端的大部头学术著作只“敢”在上海书展办首发签售会。年年来到上海书展坐镇“二十四史”修订本首发式的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的眼中,这个“敢”字背后,是上海书展所呈现的读者对“书”的巨大热忱。

      8月19日中午,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中心活动区,点校本《宋书》修订本首发式现场,等待签售的队伍早已蜿蜒上二楼。从2013年修订本《史记》在上海书展首发,此后每年书展,陆续问世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魏书》《南齐书》,包括今年的《宋书》,以及修订本平装本,都在上海书展与读者见面。

      “我们每年都选择当期最重要的图书放在上海书展首发,对中华版图书的市场营销有着明显的带动。‘二十四史’修订本上海书展首发,已经不仅是我们出版工作的自身节奏,也已成了很多读者的一种持续期待。”徐俊说。

      始于2008年的“首发机制”是上海书展服务读者、服务行业的重要发力点。“上海首发”紧扣时代之思、读者之需,形成了持续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新书提供最有力的推广平台,也成就了上海书展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展台,书展7天,销售码洋超过100万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芯事——一本书读懂芯片产业》回应公众对芯片行业的关注,书展首发后短短一个多小时销售1000余本,成为今年书展的销售明星;京剧如何激活传统、融入时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来到书展,分享几十年的艺术感悟;在《拂去尘沙——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印迹》中,随作者来到文物考古的现场,捡拾历史的碎片……

    “再大的风雨声也挡不住读书声,知识的殿堂为你打开大门。”一位连续多年参加上海书展的资深出版人写道。他说,上海书展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依然是热情的读者。看着那么多读者冒着暑热、顶着暴雨,排着长队等候购票入场,每个出版人的内心都会一再被打动。

      遇见新知

      ——文化,是上海书展的底色

    “很久以来,我渴望来上海旅行,但一直没有时间,直到我动笔写作一部与中国近代历史有关的小说。”8月14日晚,黄浦江畔,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用一段小说般的开场白,将人们带入2018年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题“旅行的意义”。来自全球的28名作家、出版人和学者,用各国语言讲述故事,分享他们的旅行记忆。

      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自2011年创办至今渐具国际影响力,因其凸显文学的跨文化交流,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大码头。“今年的文学周以‘旅行的意义’为主题,愿以注视向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垂询、问候和致意。”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介绍。

      上海是一座充满文学传统和底蕴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是上海书展最鲜亮的底色。15岁的上海书展早已告别了数字崇拜,努力营造立体“文化场”。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君如说,他将自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心得写下来,深入思考国家治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同时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希望帮助更多人“读懂中国”。由中国外文局与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共同策划推出的“读懂中国”丛书,邀请中外著名学者一同参与,讲述中国的发展奥秘,在上海书展引发热烈关注。

    《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共产党宣言〉十问》《马克思的20个瞬间》《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一系列主题出版物同样热度十足。

    今年书展还进一步优化国际出版展区的品类,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特设300平方米展位,重点展销习近平重要著作翻译图书、中华传统文化图书等。

      遇见城市

      ——阅读,丰富一座城市的色调

      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厂、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这是一串闪闪发光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和上海有关,他们的创新探索使得以上海为中心的“海上印坛”成为全国的篆刻创作中心,并一直引领篆刻的发展潮流。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说,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近二百位兼擅书法篆刻的艺术家在上海留下活动记录,这可以说是明清以来印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由此坚定了出版《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的设想,将海派篆刻一代风流尽数收编,大规模展现海派篆刻家风格、成就和影响。历时近4年,《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与读者见面。“我们希望打造海派艺术的出版高地。”王立翔说。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海派文化地图”丛书,仿佛铺陈一幅幅海派文化画卷,将上海各区的海派文化特色资源和代表人物尽收笔下,从中可以深度领略上海的都市风情和海派文化的魅力。

      上海书展,是由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市民共同描摹、塑造的。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上海书展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多彩光芒,透出一座城市的性格和气质。

      上海书展的热闹背后,是满城书香的支撑。78家沪上实体书店、16家区级图书馆、6家农家书屋组成的书展分会场举行了百余场活动,编织出美丽的书香地图,成为书展向日常生活延伸的触角,进一步提升“书香满城”的地域和人群覆盖面。其中,设立农家书屋分会场为今年上海书展首创。

      这是一座悦读之城、人文之城。徐汇区依托区、街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及汇悦读书香联盟,组织举办阅读活动50余项;松江区积极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共计43场;虹口区推出“彩虹书单”发布第一季“红”,选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共产党宣言》等5本图书,配送至各个公共阅读空间……书展将朗读会、品鉴会、新书分享会等阅读活动配送到远郊农村的人群,他们的琅琅书声也成为全城“阅读和声”的重要声部之一。

      “在展馆空间和办展规模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上海书展如何适应广大读者日益提高和更加多样的阅读需求、如何保持活力、如何提高专业办展能力水平,是我们一直在认真思考的问题。”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上海书展走过了15年的创新发展之路,始终坚守“品质办展”理念不动摇。着眼今后,上海书展要继续秉持这一理念,更执着于为读者提供高品质出版物和高质量的阅读活动。

      “读书提升个人修养,塑造城市气质,增强文化底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上海书展作为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尚文化追求,把各项阅读活动办得更有声势、更有参与度、更有影响力,让书香润泽更多市民、滋养城市文脉,为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