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副教授速继明在《东方网》发表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时评文章

22.04.2015  13:06

        为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我校副教授速继明于4月17日、4月20日在《东方网》连续发表题为“从‘迟来的爱’变‘早起的鸟’——国家战略背景下的浦东发展”“浦东故事的‘加、减、乘、除’”时评文章,文章如下:

从"迟来的爱"变"早起的鸟"——国家战略背景下的浦东发展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于是,浦东开启了非凡之旅,走进了特殊的发展通道,创造了叹为观止的增长奇迹。在国家战略的激励下,浦东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在不断调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史方位过程中,逐渐崛起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型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25年——相对于以亿年来记的历史长河,不过白驹一隙。然而,就在这不平凡的25年里,浦东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宏大的战略气魄和敢于攻坚的奋斗勇气,硬是创下蜚声海内的发展奇迹。

        非凡的政治智慧

        20世纪的人类史,就是一部轰轰烈烈的世界史,就是一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能离开世界历史的驱动而“孤岛求生”;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如此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纠缠不清、局势波谲云诡的环境而贸然决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决策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浦东开发开放!这一决策对地处长三角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浙,坐拥辽阔海岸线,背靠广阔腹地的上海而言,无疑天赐良机。

        浦东的开发开放,从两个方面体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其一、锚定世界发展坐标,获得浦东发展的“当代”的时间意义以及“世界”的空间意义(参见张雄教授《邓小平的发展观与浦东开发开放》)。世界历史进程较浦东而言,不止是耻而后勇需要追赶、甚至超越的发展差,它还代表了当下“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高度,一种趋势”:把握了它,就会获得发展的方向性、时间性、空间性,从而“自觉地加速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流动与融合”,使浦东的发展获得“当代”的时间意义以及“世界”的空间意义。其二、在普遍性与差异性中,获得浦东发展的契机和着力点。世界历史进程的开启,使得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都不再具有不沾染世界色彩的因子。要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蓬勃浪潮中不掉队,需要每一个民族或国家把自己的发展进程自觉融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当然,单纯的融入还远远不够,唯有融入,进而弄潮或者主宰历史发展的节奏,甚至掌控时代的话语权,方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凸显生命力、带动力、掌控力。

        1990年初,邓公视察上海,对浦东开发开放的准备工作给予极大关怀,他曾对中央领导同志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几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瞭望》新闻周刊1996年第17期第4页)。世界历史中的发展,不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个节奏、一个剧本,而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差异化的发展。否则,就会变质、变味、走上邪路。

        宏大的战略气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主题转向,不再以政治斗争为中心,转而关注经济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在改革的新风下,解放思想,大胆试、大胆闯,从而有了80年代以来的深圳、厦门、汕头等五个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的探索与实验。而浦东的开发开放,蕴含了宏大的战略气魄。这是一种由中央部署的区域发展战略——建立国家级新区。其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都上升到国家层面,都有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定位。

        浦东新区是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新区。其一、“新区”的新提法、新使命。浦东新区为何不叫“特区”呢?抑或叫“功能区”,而叫“新区”呢?在这个问题上,说法颇多。其中现任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教授对浦东不搞“特区”搞“新区”,不搞“开发区”搞“功能区”,他这样解释:“我们提出搞新区,是想利用新区开发的带动作用,带动整个上海的发展。上海后来向中央汇报,希望利用浦东开发来‘东西联动,再造中心’。这和经济特区不一样,经济特区一般都有强大的资源吸入功能,新区则要释放能量。”(参见谢国平《浦东为何不叫特区叫新区》)可见,浦东新区的使命赋予决定了了浦东的非凡使命。定名之时,就决定了浦东开发起,就有辐射周边地区、释放能量的意识。而不仅仅是深圳特区之路的复制品。其二、“新区”的新提法,新功能。浦东是“新区”而不是“特区”,虽有黄浦江的“天然隔离”但没有“铁篱笆”的人工隔离,这意味着浦东的开发建设将与深圳不同——不倚重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而是靠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李鹏经济日记》记录了小平约见他和江泽民谈浦东开发开放的问题。小平说上海有它独特的优势,工业中心,技术上有优势,特别是人才的优势,如果把它加以很好的开发,将是促进中国发展的一条捷径。

        敢于攻坚的奋斗勇气

        如果说前面两点是中央的大举措、大手笔、大胸怀,那么第三点——敢于攻坚的奋斗勇气,无疑是浦东新区在中央、上市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主观努力过程。

        其一、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虚心谨慎的探索精神。小平在谈到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意义时,明确指出:“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发展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从宏观战略的发展眼光来审视和获得浦东开发的现实意义,这是对站在世纪之交的浦东发展和处在新区建设桥头堡的浦东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小平战略眼光的落实需要浦东的审慎实践。浦东开始创新机制、创造平台、创设渠道、吸纳和整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人力、技术等优势资源,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在世界的经济浪潮洗礼下不断成长、成熟。

        其二、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世界经济的发展如百舸争流,稍有不慎就会浪打船翻。因此,建成什么样子,怎样建就成为最迫切的问题。浦东紧紧抓住“总部经济”、“研发产业”,“飞地经济”“楼宇经济”的杠杆作用,竭力营造适合总部职能发挥的软硬环境;鼓励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上游企业打造能力;利用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优势,发挥政策红利,探索政府与市场的权责清单机制、积累可复制型经验……


浦东故事的"加、减、乘、除"

        阿婆的叮咛,尚在江风中流淌。浦东的往昔,已如江水去而不返。曾经的烂泥渡路,告别了每逢暴风雨就“水漫金山”,“滚地龙”、“黄浦江边有条烂泥路,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宛如云烟,随风远逝。基辛格说过的“开发浦东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实际行动”成为了最真诚的褒扬。

  25年前一声春雷响,“抓紧浦东开发开放,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邓公的殷切期望,犹在回响。市长杨雄曾言,“重任在肩,务必一马当先,在新起点上有新追求,在新探索中有新突破。”在不曾动摇,不敢懈怠的践行中,浦东认真的做着“加、减、乘、除”,讲述着浦东自己的故事。

   浦东开发开放的“

  “浦东主题展”中还原了烂泥渡路当年的场景:老式电表、旧式自行车、随风飘扬的“万国旗”……勾起的不只是老一辈人对“自来火”、涉水蹚泥拔脚丢鞋以及“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格言式训诫的回忆,还勾起了一茬茬浦东建设者、规划者在1200平方公里的“空白”版图上不断的做“+”法,增添色彩绘出最美画卷的回忆——从1990年11月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到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再到2013年9月中国首个自贸区的成立……一次次尝试,一个个试点,一项项成绩,一个个突破,为960万平方公里的改革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这一项项的傲人成绩,是从一张白纸上,点点滴滴的累加起来的。每增加一个哪怕是微小的垒块,都为今日之浦东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正如市委书记韩正所言,浦东新区要勇于担当,聚焦目标,抓住关键,突破瓶颈,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探索、实现新的飞跃。

   浦东开发开放的“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下断言:浦东开发是一个梦,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弗里德曼到过中国,到过上海,但他并不看好。为什么呢?

  交通不畅——两岸沟通靠小舢板、“义渡”,遍布“滚地龙”、棚户;

  设施落后——“水+泥”路和水泥路都有,路面狭窄,低矮棚户……

  国际环境不利——89政治风波,西方国家借机发起的“制裁”风潮,使浦东开发开放的早期外围环境并不友好,与国际市场的交流融合不畅;

  国内环境不佳——1988年的经济过热和价格闯关导致罕见的抢购风潮,为防止经济失控,不得不抽紧银根“治理整顿”。

  政策不成熟——一直在干中学和学中干,直到在全国率先尝试“土地实转、资金空转”的土地开发模式,浦东活力才被瞬间激活;

  ……

  要使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都形成“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到上海不回头”的集聚优势;要使国内企业敢创新、能创新、易于创新,就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红利支持;要使民族的品牌、民族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的分工、国际的竞争,就要有良好的进出口政策支撑;要使市场充满活力与生机,就要让企业有充分的市场主体性……因而,剔除不利因素,把政府的功能透明化、确定化,以权力清单的方式为任性的政府权力设置边界,为市场的活力松绑,才能营造良好的“百舸争流”局面。

   浦东开发开放的“

  对于浦东开发而言,起步晚、任务多、担子重。我们不能以老办法、老调子、老剧本来演绎自己的故事。按照第一代建设者赵启正先生的说法:当时我们“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也就是说我们考虑到全球化的背景,而不只是面对我们自己的上海市和周围地区的发展,而是带动长江流域,并且面向太平洋,走向全世界的。今天来看,这样做是对的,这样我们的规划都是有较高的标准。

  从阡陌纵横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低矮破旧的“滚地龙”到春笋般的420.5米的金茂大厦,492米环球金融中心,632米的上海中心……浦东的开发开放之路,是一条把落实国家战略与地方自主改革相结合,坚决以自主改革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以攻坚克难的赶超精神压缩发展时间,在单位建设时间实现发展倍增之路。

   浦东开发开放的“

  浦东的发展,不走寻常路。除了邓公等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当代领导人以及韩正书记、杨雄市长的关心领导,还有所有浦东、上海、全国人民的企盼。2013年和2014年,浦东经济结束了23年来的两位数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来到9%左右的区间。除了经济下行的大环境挑战,同时还面临成本高企、土地稀缺、转型任务艰巨、改革领跑难度大的挑战(姜微、季明、何欣荣《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新方位》),能否从新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再到自贸试验区,浦东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因此,除了发展的速度,还要做好“÷”,走一条“新常态”下的新路。一方面是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单位资源上的产出。如今400多家融资租赁企业汇聚浦东,注册资本超过1600亿元的陆家嘴有,其中有88幢税收“亿元楼”,其中近10幢楼宇一年税收超10亿元。二是想办法摊薄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根据德勤公司的报告,全国大概每3个外资注册企业中,最后有一个能成功运营。这个比例在浦东是68%,为全国最高。这背后的关键,就是浦东25年努力营造的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姜微、季明、何欣荣《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新方位》)低创业成本使浦东成为民营龙头企业的集聚地,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使精细化的公共服务和优质的公共资源的获取成为可能。

把目光放远、把胸怀放广,把老百姓的利益放高,才会在浦东开发开放的2.0版本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讲好属于浦东自己的故事。正如韩正书记指出的,要站高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新要求上来。……要勇于担当,聚焦目标,抓住关键,突破瓶颈,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探索、实现新的飞跃。


原文链接: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50417/u1ai8672572.html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50420/u1ai8676110.html

宣传部   供稿